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章 和議終成百事興,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收到和議的最終文字後,嵬名阿吳趕緊拜謝趙佶,說道:外臣謝過陛下,外臣必轉達陛下和諸位相公的教誨。外臣還有一個不情之請。
趙佶說道:講來。嵬名阿吳說道:我主來信說道,近來貴國環慶路計程車卒屢屢越過邊境,探查從定邊軍到洪州的道路,兩國既已議和,就該各守邊境,還請陛下誡諭陝西帥臣,不要滋擾我邊境。
趙佶笑笑說道:兩國既然議和,朕自然會令陝西諸臣謹守邊境的,但是請爾主記住,若哪天朕發現爾西夏有任何僭越之舉,必親率大軍,踏平興慶府!
趙佶接著說道:西夏使臣遠來勞苦,著禮部賜宴,賜錢萬,遣殿前司禁軍護送。說罷趙佶結束了趙佶,趕緊到後面去換衣服,這通天冠實在是太痛苦了。
於此同時,西夏派遣的使者也已經到了章楶和种師中的駐地,种師中聽後,冷冷的說道:和戰之策,只在於中樞,在官家,豈是爾等可以置喙了,某一日未收到官家的詔書,就和西賊勢不兩立。
章楶得知訊息後,倒是立刻表示知曉此事,同時去信种師中,要他持重,不要節外生枝,种師中一看目的達到,也就不再喊打喊殺,開始安排宋軍各回駐地。宋夏和議也算終於達成了。
垂拱殿,趙佶召見政事堂,是為了一件大事,韓忠彥按照往年的成例,擬定了科舉的規則,但是趙佶很明顯不滿意,要改革。
宋代的科舉,也和歷代的一樣,實施三級考試製度,即州試、省試、殿試,對於省試也就是禮部試和殿試,趙佶沒什麼意見,一切按照舊制來,但是對於州試,趙佶很有些想法,宋代的州試,也稱為發解試,是取得科舉考試資格的測試,和明清不同,宋代的發解試就算考過,也只是本次科舉可用,要是落第後下次再參加科舉,又得從發解試開始。
北宋的發解試,分為地方州府發解試和別頭試兩種,所謂別頭試,就是官宦子弟和已經有官身的人參與的考試,為了防止他們依靠權力作弊,所以宋廷對他們參與科舉採取了特殊對待。
但是和明清時期由中央派出提督學政專門負責地方科舉不同的是,北宋的發解試是由地方長官負責的,一般由轉運使親任主考,雖然也制定了嚴格的政策,但是其中的貓膩肯定也不小,後世對於科舉,其實已經有非常完善嚴格的辦法,趙佶只需要照搬老朱家的就好。
趙佶對諸位宰相說道:科舉國家取士,掄才大典,豈可輕忽?非是吾不信任地方官員,他們在地方被各種人情事故左右,往往徇私,並不稀奇。為國家計,吾以為從翰苑中選擇學識過人的詞臣,到諸路擔任提舉學政,專司發解試,事畢即撤,諸卿以為何如?
韓忠彥想了想說道:自中樞派遣考官,也不是第一次,太祖、太宗時也有從中樞直接派遣考官的先例,倒是可行,只是提舉學政掌一路發解,權不可謂小也,選人還需謹慎。
趙佶說道:選賢舉能,當付之公議,應該召集兩制以上諸臣,公議諸路提舉學政,選擇朝野公認的德才兼備之士。至於考試的各種制度,趙佶其實沒有什麼大意見,搜身、糊名這些制度其實在宋代都已經有了,然後趙佶準備將省試才有的鎖院制度也用到發解試中去,最大程度的保證公正。
同時,趙佶準備向老朱學習,實施謄錄制度,就是考官看不到考生原卷,有書手抄錄後,由官員比對無誤後加蓋印章,彌封後送入內簾官批閱,還有就是搜遺制度,允許考官在被黜落的試卷中尋找優秀的試卷。趙佶此時又突發奇想,說道:吾意還要向諸路派出御史,監察不法,查察舞弊。
沒想到對於這些制度,幾位宰相都非常贊成,想想也是,出了韓忠彥是參加的別頭試外,曾布、章惇、呂惠卿都是從發解一路考上來的,內中辛苦,可想而知,既然能有制度最大程度保證科舉的公正,何樂而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