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8章 會獵河川旌旗舞(二),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或者傳遞書信,想要和种師中聊聊,种師中始終對此不予理睬。這讓仁多保忠的感覺逐漸不妙起來,數萬大軍,每天人吃馬嚼,可不是一件小事情,种師中有平夏城、靈平砦的軍屯,還有距此一百五十里的鎮戎軍的軍儲。
而且种師中帶的,除了一千自己的親衛之外,都是平夏城附近堡寨的馬軍和蕃兵,糧食壓力本就不大,自己這數萬人可是都要靜塞軍司養活的。雖然党項人自稱自己也是遊牧民族,但是和匈奴、突厥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党項人也從事農耕,早期党項士兵主要是以部落組織為單位,平常從事農業生產,戰時出征。士兵作戰時通常自備武器和糧餉。
但隨著政權的建立與發展,戰爭頻率增加,規模也不斷擴大,單靠士兵自備糧草己難以支撐頻繁的戰爭,因而政府負責糧草供應的佔比逐漸增加。西夏士卒如今也和宋軍一樣,每月需要從朝廷領取口糧,根據宋軍審訊俘虜得到的情報。
西夏的軍糧供給,分為正軍和輔兵,正軍相對輔兵得到的多一些,大概正軍每人每月雜糧兩石五斗,小麥一石七鬥,輔兵每人每月雜糧一石五斗,小麥一石,糧食主要是雜糧和小麥,補貼的數量較少,體現了西夏軍隊後勤供給的特 色,即士兵自備和政府供給相結合,政府承擔部分士兵的軍糧供給。
仁多保忠此次就算帶三萬人來,就算都是輔兵,耗他一個月,也是雜糧四萬五千石,小麥三萬石。對於本就窮兵黷武,缺乏糧食的西夏來說可不是小數字。
而且隨著宋軍劉仲武率六千涇原路馬軍來援,宋軍更加不懼了,仁多保忠在多次致書种師中沒有回應的情況下,親自率領親衛趕到葫蘆河邊上,送上拜帖,約見种師中。
种師中這才看了一眼仁多保忠的拜帖,上寫著:下國靜塞軍司統軍使仁多保忠謹拜書於大宋陝西諸路宣撫使麾下。种師中對劉仲武說道:“看吧!蠻夷之性,不知禮儀,劉帥且去聽聽他說些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