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6章 失路英雄徒奈何(六),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佔了絕大多數。諸處馬軍, 毎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八十餘人並系弓箭手,在訓練中也是馬軍一分習槍、刀,餘習弓。也就是說,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騎兵都是使用弓箭。因而,在騎兵的訓練中,也往往依據騎兵射箭的武技作為評判和選拔騎兵的標準,但是這些騎兵弓箭手並不兼習其它兵器,在短兵相接時往往束手被害。
說白了,騎射本就是少數民族的專長,宋軍就算是刻苦訓練,尚且不能與之抗衡,還不要說在馬匹、訓練都不如人的情況下,和少數民族的騎兵拼騎射,純純腦子有坑。
故而從種諤開始,陝西宋軍已經開始改變戰法了,白梃兵就是最重要的成果。所謂白梃兵,並非使用木棒作為兵器,而是使用雙鉤槍、單鉤槍和環子槍等長兵馬上近戰,至於騎射,反而是次要的,白梃兵在馬上主要使用弩而非弓箭。
白梃兵的戰法是,專習鐵騎,摧鋒破敵之藝,習全副執帶,出入短椿神臂弓,長柄膊刀, 馬射穿甲,施用棍棒,每戰當先破賊。
說白了就是利用宋軍在甲冑上的優勢,與少數民族的輕騎近戰,這樣才能以己之長,克敵之短。這些白梃兵不但有著宋軍中最好的熙河青唐戰馬,裝備也是最為精良的。
除了長槍、刀和神臂弩外,白梃兵還裝備旁牌,旁牌為正圓形,固定在騎兵的左臂上,既不影響射擊格鬥,又可以左臂擊之,以扞飛矢。宋軍還針對騎兵馬上作戰的特點開發了專門的騎兵甲冑和馬甲。
騎兵的甲冑以短小堅固為特點,相對短小簡便的盔甲便於騎兵在騎射運動中擊殺格鬥。具體有四點不同之處:首先,騎兵盔甲腰圈長度為四吊,這是因為步兵以直身起立為多,而騎兵在馬上需要經常蹲坐低控,若與步兵相同, 則上柱兩腋而不容低昂,下擦雙胯而不堪轉動,不便於行動;
其次,騎兵盔甲左掩,這是因為步兵只需要步行,而騎兵需要緩急上馬,右掩則搐定左足而跨蹬不及, 左掩便於騎兵上下馬。再次,騎兵盔甲的甲裙要比步兵短,只需過膝三寸。這是由於騎兵需要在馬上曲膝蹲坐,過長就不免羈絆。最後,騎兵的吊腿可以與盔甲 分開。在騎兵遇敵時可以掛上吊腿,而用避矢石,戰鬥結束後則解入搭袋,而免被牽制。由此可以看,騎兵的盔甲比步兵更加短小簡便,便於騎兵運動和騎射。
同時為白梃兵的戰馬配置馬甲,以防箭矢。宋朝騎兵戰馬的馬甲分為面簾、搭後、雞項、蕩胸、馬身甲等部分,都屬皮甲,既保障有一定的防護力,又比鐵甲更加輕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