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師夷長技制別的夷,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方向排的,就砍成八尺長的段子。
兩者先搭成“井”字形的交叉長方格——嗯,說“井”字形還有點過了,因為四周露出的部分沒那麼長,確切地說應該是介於“井”字和“口”字之間。
第一層兩根橫放的、上面一層就兩根縱放,第三層再是兩根橫放……然後搭到足夠高,就瘋狂往框子裡填土,一直到填滿為止。
木頭和木頭搭接的位置,為了確保穩固,所以稍稍拿木錛刨平一點,好讓兩個平面的部分搭在一起。
當然,這樣的搭建,還是會在每層縱橫木頭之間留出比較大的縫隙,夯土填進去壓實的過程,會有很多土從木框縫裡漏出來,但施工的人也不管,繼續往下塞,塞到徹底夯實為止。
這樣築出來的堡壘,牆體還是會呈現一定的坡度,跟重力壩一樣,下面被漏出來的土堆得更寬,上面窄一點,還是比較容易被沿著牆爬上去的,但結實絕對結實。
畢竟牆體有八尺厚甚至一丈後,中間的木框子等於是起到了鋼筋籠一樣的效果,投石車都不太容易砸毀。
也虧得太史慈不是穿越者,所以他只是覺得這玩意兒精妙,沒看出別的端倪來。
而要是讓李素今天親自來檢閱,看到這種扶余人的原始堡壘,他肯定會詫異——這貨怎麼跟一千年後,羅斯人征服西伯利亞時修的克里姆林那麼像?
殊不知,歷史上羅斯人就是從東北漁獵民族那兒擴散過去的技術,發展出征服寒溫帶原始森林所需的堡壘的。
“克里姆林”這個詞,一開始就是指羅斯人在寒溫帶原始森林裡修的木質要塞,也兼作冬季伐木人的聚居堡壘。
大約出現在13世紀、也就是蒙古人西征又離開之後,羅斯人趁著蒙古人把當地原有的漁獵民族驅逐幹掉了,回來填補真空,這個時期就大肆修了克里姆林,逐步蠶食西伯利亞。
當然,後世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羅斯人的克里姆林肯定比長白山區原始森林裡的扶余人修的木質堡壘要完善很多——
至少羅斯人知道把壘牆的圓木削出半圓柱形的凹槽,確保上下層圓木可以嚴絲合縫地堆好,木頭和木頭之間不會有土漏出來,然後再往木框子裡灌滿土夯實。
這種要塞連15XX年的早期原始火炮轟擊都能扛住,再往後羅斯人才需要在喀山修建石質包土的近代稜堡要塞。
具體缺乏想象的看官,可以去看《帝國時代4》羅斯族戰役的技術講解實拍影片。那裡有詳細介紹克里姆林是怎麼蓋的。
當然,克里姆林類要塞的修建,也不是沒有劣勢——真要是那麼強,可以輕易防住投石車甚至原始火炮,那也不會一直在東北長白山區、大興安嶺發揚光大,卻無法傳入中原了。
克里姆林類要塞,最大的缺點是怕火攻,尤其是夏季高溫又幹燥的時候,畢竟外面包的都是木頭嘛。
其次,就是克里姆林類要塞會消耗巨量的木材,在東北和西伯利亞茫茫林海中,伐木工村落小範圍修個堡壘是可以的,要跟中原城市那樣把幾萬人口都包進去住在城裡,那妥妥會把當地樹木全部砍光都不夠用。
而且南方也沒那麼多樹木可以長到參天大樹的程度。
最後,這些未經處理、乾燥的原木直接築壘,也就只能在極寒低溫環境下確保常年不腐爛。在西伯利亞,克里姆林要塞是能耐久五百年左右的。到溫熱潮溼的中原,可能幾十年就腐爛了。
這些因素,導致了這種城寨結構只能在西伯利亞和大興安嶺長白山使用,推廣不到中原的。
而歷史上的匈奴、鮮卑、蒙古這些草原遊牧民族,其實也不掌握這些技術,也沒法用。因為他們是草原民族,不是更北方的原始森林民族。
後世蒙古和羅斯的分界線,基本上就是草原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