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73章 龐統第一策,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群島入海後,讓沙船隊一直往正北方航行。
這種航行,比原先相對靠近海岸線的航行,要節約不少時間,因為離岸遠,茫茫大海上才不容易被發現。
而且可以筆直抵達青州的東來半島附近時,才需要稍微繞一繞,繞過東萊半島尖端後,再北上渡過渤海海峽抵達沓氏。
這種措施看似就幾句話的事兒,平平無奇,但真正接觸過航海和海戰的人,才知道這裡面也是有難度的。同時期其他航海事業基本上還停留在離岸不到一百里的近海航行,敢這樣直接按照羅盤指北一直往北開的,就算是海軍名將之才了。
要不是太史慈久居東萊、遼東,為糜竺執掌海軍數年,又在長江、南海反覆實戰歷練,換個將領還開不好這種連續半個月不靠岸補給的航線。
當然這樣行駛也不是不用付出代價的,對趙雲而言,代價就是隨船無法再攜帶大批的騎兵用戰馬。因為馬匹經受不起連續半個月的風浪顛簸和不靠岸補給,就算活下來,質量和使用壽命也會大打折扣。
不過好在這次是支援遼東戰場,所以太史慈在出兵之前跟趙雲商議行軍方略時,提到這個取捨後,趙雲赫然發現,可以規避掉這個問題——遼東糜竺別的不多,就是馬匹多,那是典型的北方邊境產馬區。
所以,趙雲完全可以不帶馬匹只帶嫡系的精銳騎兵,坐船到遼東後,問糜竺要馬,用糜竺的馬打糜竺的仗、辦糜竺的事,很公平。
唯一的缺點是,趙雲的騎兵抵達遼東後,無法立刻形成戰鬥力,因為騎兵換新的馬匹後,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熟悉自己的馬。但協助糜竺先打打內線防守戰絕對是綽綽有餘了。
最終,趙雲帶了三萬人航海支援,其中一萬嫡系的幽州騎兵老兵,也算是榮歸故里,還有兩萬是太史慈的水兵。
趙雲也想得很清楚,當初林邑滅國之戰回來後,因為海路遠征計程車卒折損了三分之一,活下來的都是適應了從南到北海洋氣候的精銳、資歷豐富士兵,應該好好珍惜。
當時他就給劉備上過表,請求以後海陸軍分治,別讓經驗豐富的海軍士兵再去打陸上消耗戰了。劉備覺得有道理,跟李素商量之後,也批覆准許了。
所以這次趙雲的三萬人,有兩萬會盡量不參加陸戰,只負責海路攔截和渡海運輸,真要到岸上打硬仗,就靠那一萬幽州騎兵,還有糜竺、徐榮的本部兵馬。
至於最後的途徑草原送信、跟張飛互相聯絡,這事兒如今其實也沒想象的那麼難。主要是遼東那邊近年來關外的遊牧蠻夷也被征服得比較好。
烏桓殘部其實早就徹底臣服了,十二年前劉備在遼東的時候,就征服立威得很不錯,而劉虞一系在草原諸胡中威望又高。袁紹竊據劉虞的名分遺產後,對烏桓也一直懷柔控制。
其他遼東那邊主要是扶余人,這幾年也被糜竺的邊境貿易政策挑撥、加上徐榮的軍事打擊,收拾得服服帖帖。
徐榮主要是靠直接殺伐立威,把刺頭部落拔了,一個個全滅。而糜竺是利用商人的奸計,一拉一打,試圖在草原建立起貿易秩序,只跟有授權的扶余部落邊貿,搞榷場特許制度。
哪個部落對大漢最友好最臣服就跟誰做生意,把草原上值錢的物資賣給他。如果出現反覆,找到藉口,那就拉另外一個部落來互市,挑唆他們自相殘殺。
或者是確保徐榮對某個部落動手時,其他部落承諾繼續跟著大漢貿易,幸災樂禍樂於見到大漢幹掉競爭對手。
總而言之,趙雲的精銳斥候要安全透過遼東和遼西,乃至三郡烏桓之地,小心點完全是做得到的。
最後剩下的麻煩,主要是雁門和代郡這一側北方關外的鮮卑部落。鮮卑人一直對大漢是完全敵對的,跟烏桓、扶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