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7章 嘗試修補信任,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那還修補個屁。就算君主想修補,李素都會主動勸他放棄的,都爛了,補丁面積比本體還大,修不過來的。

歷史太悠久,有時候也是一種包袱。會讓每個人都代入其中的角色,然後揣摩“我代入的這類角色在歷史上有沒有善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

揣摸多了,原本沒有反意的,因為看到的悲慘案例多了,也殺心漸起(君臣都有問題,都有殺心,不是單方面的)。

現在這狀態,能不能補回來,李素也說不好,但劉備想嘗試,看起來就算幹不成,也不至於有什麼反效果,也不至於被說“揭祖宗的短”,導致思想意識形態混亂。

何況,兩個案子分別過去四百年和一百多年了,也可以解釋嘛,也確實不是皇帝親自下令殺的功臣,試試就試試吧。

劉備決定以後一定要教導後續子孫,好好讀讀歷史書,要自己讀,不能讓博士挑重點講解。

當皇帝的人,尤其是生於深宮,本來就對社會缺乏瞭解,不知民間疾苦,再不以史為鑑,根本就不瞭解如何代入和安撫臣子的疑慮。

安排完這些,劉備因為剛才提到了給韓信平反定性的事兒,也是越想越惋惜。

高祖一輩子留下的絕大多數是政治遺產,但唯獨這兒,讓人扼腕嘆息。雖然劉備也知道那是劉邦當年正統還不夠強,所以手段狠了一些。如果是劉家人已經當了哪怕五六十年皇帝了,再有個韓信都不用怕的。

如此一想,劉備就骨鯁在喉地衍生出兩個問題:“伯雅,高祖與韓信之前,雖然沒有武將篡帝、皇帝忌憚功臣之能而殺大將的惡例,但春秋戰國時國君殺大將、大將篡國君的例子還是不少的。

那為何只要國君與大將之間沒有篡逆相殺,天下的人心就可以信任這種穩定能一直被借鑑下去呢?為什麼他們不會借鑑到勾踐文種范蠡身上去?

如果高祖之前,秦始皇不再用民過重,以秦之正統,是否可以完全不殺功將而平穩有天下?秦始皇生前,王翦等人也頗得善終,蒙氏之死,那也是胡亥時所為。”

劉邦想到這一步,完全是徹底進入了“酣暢”向“酩酊”過渡的階段,所以連同情秦始皇的假設都開始說了。

當然,他作為漢朝皇帝,肯定不是出於希望秦始皇的天下一直下去,他只是忍不住做一個“正統性足夠的君主,該如何建立一套世世代代安撫武臣的制度”的思想實驗,以為自己借鑑所用。

這種思想實驗,他也只敢在沒有外人的時候問,否則太有損皇帝的形象。

面對劉備執著求知求安慰的狀態,李素決定給個高屋建瓴的回答,讓他放棄幻想,同時結束今天的討論。

李素:“陛下,諸侯國君背信棄義、出爾反爾、鳥盡弓藏,與皇帝做上述三類同樣的事情,性質是完全不同的。諸侯國君並非天下共主,有無道者,還有天下他國共誅之,弔民伐罪。

所以哪個國君做得不地道,自有外部勢力懲罰他,國民也不用擔心天道正義得不到伸張,不會把自己代入受害者,只會覺得那個君必然被百姓所棄、國力日衰、最後為其他諸侯所滅。

所以從這個角度,皇帝背信棄義的傷害要大得多,士庶百姓都會發現其上再無制衡競爭之人去懲戒這種背信棄義。而秦始皇不可能久有天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跟他看不透這一點有莫大的關係,這種假設一開始就不成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妙齡王妃要休夫

慕南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喲吼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