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5章 人才爭奪戰,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什麼李素要選擇把王必雪藏起來、對外宣稱王必已經被他“感化”、幡然悔悟真心歸順朝廷,而把曹操派來跟王必聯絡的薛悌推出去?
這一點其實稍微想想就容易想明白:王必是知道自己被反間了的,也知道自己沒有投靠李素。如果把王必推出去,他有可能先虛與委蛇忍辱負重,而一旦有機會對公眾或者別的諸侯開口,就拼死反咬一口揭露真相。
比如歷史上,把一個城池圍困住、然後城外有援軍將到、先派個使者快馬突圍進城鼓舞士氣、告訴他們援軍快來了再堅持一會兒,勝利就在眼前……而每每這種情況下,如果這個突圍的使者被圍城部隊抓了,圍城部隊指望用死刑相威脅,逼迫這個密使在城下喊話說“援軍不會來了”,往往都會翻車,被對方死前喊出反面效果的話。
無論華夏還是日本的歷史,這樣的例子都數不勝數——當然了,那都是發生在漢末三國之後的,再往前似乎還沒有過。
但李素不能不防,他多麼會借鑑歷史教訓,怎麼能在這裡翻車。
所以,選擇都不知道自己被反間利用了的薛悌,去任人盤問,才是最安全的。
但既然李素這個計劃需要表現出“王必被他感化而投效”,那一直關著王必也不是辦法,肯定需要一個最終封口的解決方案。
不過這似乎也不難,到時候就讓王必“因為壞了曹操的大計,被曹操派來報復的刺客刺殺”好了。
……
薛悌的被抓、王必的被控制,並沒有第一時間公佈給關中世家知道,所以直到袁術佔領區的第一批商人運著糧食抵達長安時,關中本地的世家還不知道王必出事。
所以,韋康和衛覬,還在藉著這一波糧價的暴漲,自以為安全地躲在人群裡散播流言,把糧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歸咎於李素的苛政,按照他們之前跟王必商量好的計劃行事。
七月初二,長安城南門外,一支數百輛牛車構成的車隊,運了每車數十石糧米,累計兩三萬石,緩緩地排隊進城。
這些商隊倒也不是從武關開始就全程走山路陸路,因為漢水有一條靠北側的支流,名叫丹水,是從武關道山谷裡流出、在南陽郡南鄉縣匯入漢水的。所以糧隊在武關道的六百里路程中,前面三百五十里可以走丹水河運,一直到商洛。
從商洛再往北到藍田的二百多里,才必須換牛車。這也是武關道運糧成本比陳倉道還低的原因,否則要是六百里全山路,起碼再貴翻一倍。
這支商隊的頭目姓杜,名叫杜嵐,是南陽豪商。車隊裡還帶了幾個同姓計程車人隨行,也是姓杜,不過卻不是一家人,為首者叫杜畿,出自京兆杜氏。
南陽杜氏的始祖,是當初光武帝劉秀起兵時的發小之一,宛城杜茂,杜茂在東漢中興的“雲臺二十八將”裡排二十,按說應該是勳貴之門。
不過杜茂的後人有犯罪被削爵,到其孫子杜奉那一代,就只剩下世襲的侯爵爵位,沒了官職,於是回到南陽老家,成為大地主和豪商,不再出仕,此後近百年,到杜嵐這一代,依然是荊北的大商人。
而杜畿是京兆杜氏的分支,三年前因為董卓之亂,關中有被恐怖統治的風險,家族才花了些錢糧,讓杜畿半是探路半是遷居,去南陽打前站,看看南陽那邊袁術的統治區,日子會不會好過一些。
若是袁術施行仁政,京兆杜氏當時一度打算把杜陵周邊的田地賣掉大部分,湊了錢到南陽重新置業。杜畿初到宛城時,要找大商人大豪強買地買房,就在一眾豪商裡遇到了同樣姓杜的杜嵐,兩人漸漸熟絡起來,多有合作。
只可惜,袁術佔南陽三年,也沒見施行什麼仁政,甚至南陽這種人口稠密富庶的帝鄉所在,都一度被潁川、汝南的黃巾軍殘部侵襲,百姓凋敝。杜畿看袁術不像是個能成事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