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7章 量子疊加態打野的精髓:只要我不出現,我就有可能在任何一路出現,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624章量子疊加態打野的精髓:只要我不出現,我就有可能在任何一路出現
關羽決定了使用諸葛亮中策規劃的撤兵路線後,再展開細看,才發現下面的各種假設條件依然是一大堆。
也虧得諸葛亮派來的這些密使能記得那麼清楚,同時也多虧趙累幫他整理口供的時候,梳理得那麼有條理——
據趙累說,諸葛亮應該是讓這一小撮密使分別記了上中下策,而且還分主次,比如諸葛亮覺得用到機率比較大的計策,就多讓幾個人記,這樣萬一路上死了或者有人忘了記不全,也能查漏補全。
同時,諸葛亮對於路上這些密使萬一被擒所準備的說辭,其實也非常嚴密。一旦被抓,就說他們只是“安邑守將派去了解關將軍近況如何、想知道能不能救援關將軍”,這個說辭很合理,袁紹陣營的將領多半都是會相信的。
實在還有多事兒的,那就再多交代一句,說他們是“想把安邑還沒被張遼偷襲得手這個好訊息告訴關羽,幫助穩定關羽的軍心,以免被四面楚歌之計瓦解”。等到這個本身就真的不能再真的口供被問出來之後,哪怕是賈詡親臨都不會懷疑更多了。
好在路上也沒有使者被抓,只是有人淹死摔死,都是有同伴目睹確認死亡的,不會洩密。
所以,關羽在決定執行諸葛亮的中策後,還可以具體細分,按照中策下面的“敵軍不知道我軍已經知道安邑還在我手”這個分支IF條件錦囊執行。
關羽看到這兒的時候,內心不禁徹底歎服:“諸葛之智,當真不亞伯雅。”
他深呼吸了一口,繼續往下揣摩。原來,諸葛亮的計劃分支條件,說來也挺容易理解:
如果敵人以為關羽不知道安邑沒丟、或者說中了“安邑已丟”這個四面楚歌之計,那麼敵人肯定會堅信關羽最終的撤退路線是往函谷山路拋棄車馬輜重傷員輕裝撤退。
這時候,關羽就該先虛晃一槍,假裝往南撤、滿足敵人的預期,拉開撕扯包圍敵軍的注意力、吸引其主要圍堵方向往南,然後實際掉頭往北撤。
如果敵人知道關羽已經知道安邑沒丟、或者說“四面楚歌”計被識破了,那麼敵人肯定會相信關羽還是有可能往北撤的。這時候關羽實際就可以先往南虛晃、然後實際往北撤。
當然這些都只是大致的思路,實際上執行還可以隨機應變有更多細節。
比如誘敵做假動作的時候,別全軍出動而是分兵,讓偏師假扮主力、主力扮豬吃虎裝作偏師,如此如此……這裡面的細節,還是要關羽自己拿捏補充,諸葛亮只能提供一個大致的指導思想、戰略方針。
畢竟諸葛亮也沒親自治軍和戰術指揮的機會過,他知道自己的臨場微操肯定是不如關羽這種打了十幾年仗的名將的,所以諸葛亮提供的建議都不涉及任何微操。
或許有人會詫異:關羽不是已經被包圍在崤山東麓、瀛水河畔了麼?不是就剩幾個營地了麼?他還哪來的閃轉騰挪做假動作的機會?敵人只要團團圍死他不就徹底沒戲了?
這就要涉及到古代征戰的一些軍事常識了,那就是凡是幾萬人以上規模的部隊被圍,是不可能真的被圍困逼迫到只有一個營地的狹小空間內的。被包圍一方也會盡量依託地利設立多個營地、拒險而守,為自己爭取更大的防禦縱深。
比如還拿四百多年前白起圍趙括的例子來說,趙括四十萬人,最後是被圍在丹水、韓王山、百里石之間的三角地帶紮營。後人拿百度地圖看一下就知道,那片三角地帶的邊長几乎等於高平市到長治市距離的一半,超過五十里。
往近了說,可以設想一下原本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劉備伐吳其實沒有演義裡說的那麼多人,但確實是“分四十餘屯”,綿延非常廣。當然這個例子和此刻的情況不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