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6章 伐伐伐伐木工,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了,更便於攜帶運走——這一點當初法正守五丈原大營時是不重要的,因為法正是打營地防守戰,機器擺在高原上、旁邊就地砍樹劈成木棍造箭,不存在機器運輸問題。
李素這次,卻是要關羽馬超用大篷車把削箭車床運著走的,機器本身從三百漢斤減輕到一百漢斤,最佳化就很明顯。
李素說著,先指著一部關羽已經很熟悉的諸葛弩,說道:“當年李陵帶五千步卒出塞,遇匈奴八萬之眾圍攻,吃虧就吃虧在後勤不利,無法補充,一日盡矢五十萬支。
如今咱要追擊郭汜,就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哪怕將來前幾戰都未能斬殺郭汜,我們也要做好跟霍去病一樣追殺到居延海的心理準備。
若是如此,郭汜跟其他畏懼大漢重新掌控西域的羌族部落聯手,消耗我軍,恐怕箭盡之時,我軍便危矣!所以,箭矢的補充要跟軍糧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我們帶箭的話,怎麼帶都是不夠的。那就多帶諸葛弩和這種造箭機,專造削尖的木棍,沒有鐵箭頭,給諸葛弩那種耗箭大戶用。
戈壁上雖然沒有樹木,但直到酒泉郡、酒泉縣之前,我們好歹左側靠著祁連山行軍,祁連山麓有大量合適的樹木可用。咱不管攻打武威、張掖、酒泉三郡過程中消耗了多少箭矢,都能在前線就地取材造補回來。”
關羽很快聽懂了,李素這個計劃也是結合實際情況的,在打到酒泉之前,都要帶著機器走,進軍到哪兒就砍樹砍到那兒就地補箭。但是到了酒泉之後,要是郭汜還能跑,那就得略微修整了。
到時候估計要在酒泉郡住幾天,瘋狂造箭把輜重塞滿,然後這批車床就留在酒泉城裡了,後續軍隊輕裝不帶生產裝置直撲居延海。
還真是縝密的計劃啊。
就在關羽以為這一切都夠了的時候,李素又順著剛才的思路,給他開了一個頭腦風暴。
“自從決定帶這些削木車床上路後,我又想到了一個觸類旁通的小改進——去年我軍跟李傕交戰後,敵軍不也充分學到了我們馬鐙的設計麼?
哪怕西涼窮困,郭汜用不起金屬馬鐙,但他肯定也會吃虧記苦儘量彌補,我覺得他軍中騎兵,今年肯定也不缺木頭削刻的硬質馬鐙了。至於高鞍橋的木質馬鞍,肯定也全面普及了。到時候西涼騎兵的騎槍衝殺威力,怕是不遜於我軍。
之前也說了,弩只能用來防備敵軍騎射遊鬥遠戰,讓敵軍不敢與我們對耗,逼著他們近戰。但進入近戰之後,擅長馬鐙高橋馬鞍長槍衝刺的騎兵,也不是好對付的。往年漢軍舊制,騎槍多在丈八寸到丈二,列陣破騎的步槍長不過丈六。現在敵軍騎槍衝刺變強了,我們最好的反制就是把步兵槍陣的槍桿再加長——”
李素這番話裡,涉及一個常識,那就是張飛的“丈八蛇矛”,其實都不是一丈八尺的,那個太長了,根本揮舞不開,速度靈活性不夠,那玩意兒實際上是一丈零八寸。呂布的方天畫戟也不過是一丈二尺。那實際上也不短了,張飛的武器有兩米五,呂布的武器有兩米八。
正是這樣的對抗環境,讓華夏軍中的步兵反騎長槍一貫也沒再長長太多。最長的步槍一丈六,也就三米五不到,也已經很罕見了,更多主流的也就剛剛三米出頭。
而更早的西方馬其頓方陣,希臘長槍兵就動輒四米四米五,可見東方的騎槍對抗烈度沒那麼高,所以沒有“軍備競賽互相升級”。
學華夏的日本人,直到中國進入宋末明初的時候,也就只有“兩間槍”到“兩間半”,日本人一“間”是一米六左右,所以兩間也就三米二槍桿,兩間半四米。
以至於光榮遊戲《信長野望》裡面,對於信長的岳父齋藤道三發明“三間槍”(四米八)、信長繼承並進一步加長到“三間半”(五米六),還大書特書為一個大名的特色科技,號稱讓長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