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1章 資金鍊斷裂了還不容易?抵押田產加槓桿啊,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穀賤傷農。現在還有三十錢的差價,早納稅的早好,手頭有錦的也別藏著掖著了,越早繳稅越划算。有錢交錢,有錦交錦。另外錦價也會平抑的,至於比現在再漲多少再平抑,那就不好說了,反正早納稅是不會虧的!”
百姓們一聽,見官府肯託底,確保不會離譜虧,也就認了。這裡面很多人也不是完全沒有銅錢或者蜀錦,而是看到現在糧食便宜,想繳糧食佔便宜,實在不能繳了才繳錢。
官府這樣的操作,倒也把局勢又多穩住了兩三天,腦子靈活些的百姓都繳了稅,只有些特別認死理,覺得已經吃虧了,那就再等等的,還在死耗。
而李素的這個姿態,也引誘得各地奸商大戶們愈發相信官府只是畫大餅,其實沒有那麼多蜀錦可以拋售來平抑錢、錦價格,抬回糧價。
當天晚上,郫縣大戶何宗家裡,他的管家就把李素的懦弱推搪稟報給了家主。何宗也沒有猶豫,立刻通知了鄰縣的同謀,還有廣漢綿竹、犍為南安的幾個大戶。
第二天開始,李素已經逐步在市場上放出寬幅蜀錦,價位還比較高,因為大夥兒也知道寬幅蜀錦倒賣到外地還有實際溢價,價值要比同等面積的窄錦貴一兩成。所以那些囤錦大戶都是按一千二百錢一丈的價格進貨的。
雖然錢花得多,有點心疼,但所有人都覺得這個盤子的拋壓扛得住。
另外,錢流到市面上多了,也會導致百姓容易拿錢繳稅,所以他們還得繼續賣糧收錢,用糧食把錢換回來,製造普遍錢荒。
……
三天之後,七月二十五號,米價跌到兩百錢一石的時候,李素終於言出必踐地出手了。
二十三、二十四兩天,他也有開始陸續賣錦了,但是量還沒那麼大,關鍵是以民間商人的名義和渠道賣的,沒有宣佈“國家隊進場救市”。
二十五號,那就是明著國家隊救市了。
這天一早,成都的漢中王行宮裡,就正式頒出了王令:鑑於今年益州全境前所未有的大豐收(其實是因為地主土豪們把存糧都拿來拋售了,豐收也豐收,但沒那麼明顯),穀賤傷農,漢中王憐恤民間疾苦,拋售蜀錦、並拿出府庫銅錢買糧救市,讓賣糧繳稅的百姓能有足夠的錢/錦完稅。
一天之內,周邊各縣和犍為、廣漢也下達了同樣的命令。官府的所有運糧船隊、各大商家的船隊,也拼命運轉起來,把新收到的糧食轉運出去。
因為確實是存不下了,所以也不能原地露天堆著,那樣會腐爛浪費的。所以主要的去向就是那麼幾類:
首先是鼓勵軍戶、手工業戶那些不種地的百姓,趁著糧價便宜收糧,尤其是吃官府皇糧的軍隊、在南安修樂山堰的徭役苦工,發餉能多發糧米的就儘量用糧米。
吃不完還可以給士兵、苦役加餐。關羽留在南安興修水利的人手,現在人人每天吃五頓飯,除了三頓正餐還有兩頓點心,只是要求他們多幹活,加快工程進度。
僰道的鍊鋼廠、鍛鐵鋪,自貢的鹽場,那些官營的鐵匠、鹽丁,本來都是官營包吃住的,也臨時改善伙食待遇。
實在還不好處理的糧食,就多僱傭船伕,走水路走岷江-長江-嘉陵江,千里往漢中的西關驛運輸,囤積起來,作為北伐糧食。
因為“糧食多得吃不完也放不下”只是發生在成都平原,劉備治下的荊南和漢中還是沒有出現糧食爆倉的。原先只不過因為“成都的糧食哪怕走水路運到漢中,兩石半也只能運抵一石,路途損耗高達六成”,而不怎麼捨得運。
但今年既然是爆倉,也就稍微運走,消化掉一批。
最後還有多的,李素還建議在技術保密的前提下,拿來按照原本釀造“中山冬釀”的工藝,釀成清酒。而且,再利用這兩年剛發明的汽鍋,蒸餾一批相對高度、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