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7章 荀攸的堵漏,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備回營之後,關羽、荀攸等高階將領和謀士,也免不了過來商討軍情、說下今日新觀察到的敵軍近況,順便看看有沒有需要計劃調整的地方。

劉備當然也知道分寸,就把諸葛亮跟他討論的、轉述自李素的戰略考慮,跟心腹們商量。

荀攸聽了之後,也是頗為讚歎,表示他一開始從純軍事角度考慮,確實也想調整計劃,倒是李素的考慮更加深遠,把政治軍事結合起來算計了。

誇完之後,荀攸靈機一動,不著行跡地嘆息了一句:

“右將軍真是用心良苦。聽說當年雒陽勤王之時,他也教過關將軍趙將軍不少注意事項,才沒讓楊懿火焚雒陽的危害變得不可收拾。此番,他處處想著保護百官百姓、宗廟社稷皇家宮室,也是不易。”

荀攸說這番話,也是想跟李素進一步搞好關係,也是為那天他自以為“看穿了李素可能想故意借刀殺人”的胡亂腦補做個挽回。

一方面,是因為最近幾天他確實看到李素的很多安排,是確實在保全百官百姓,不像是搞清洗的人的姿態。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抵達長安日久,荀攸把前因後果捋順,意識到“當初就算李素勸劉備更加窮追不捨咬住李傕,也阻止不了長安城內的第一波清洗和皇帝的出逃”。

因為倒果為因來看,歷史已經證明,李素當時的用心是“以董承想勾結段煨劫駕”來“陷害”段煨、逼迫段煨出於畏懼與李傕翻臉。

但事實上,最後的結果證明李素這不是“誣陷”,董承真的這麼幹了。

所以呼叫一個現代刑法學的概念,李素只能算是“因為具體的犯罪物件在行為時不存在,而導致的未遂”。

說人話,就是李素懷著誣陷的主觀動機想誣陷逼反段煨董承,但因為董承真的恰好主動就想這麼幹,導致李素的誣陷事實上應驗、客觀結果沒有可侵害的“清白法益”,所以誣告未遂成了真告。

既然如此,董承段煨的案發和行動,肯定比李素的反應更快,所以李素無論怎麼快,都無法快過董承,那麼李素也就從始至終不應該對長安城裡“因為追殺李傕拖延而多死的那些人”負責。

這個鍋百分百是董承的啊。

如此一來,荀攸忽然覺得自己當初在臨涇縣那一天,晚上找李素攤牌,變得有些傻了,還不如什麼都不知道,繼續裝糊塗呢。現在反而變成了“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這讓荀攸很想彌補修復,也徹底消弭李素在劉備那兒可能的“拖延坐視借刀殺人”嫌疑——雖然劉備現在心無旁騖,還沒有對李素生出這種猜疑,但未來時間久了,回憶起來,未必不會往這個方向想。

結果,今天他聽到劉備轉述了李素那麼多“功在社稷”的巧妙安排,荀攸覺得彌補的時機來了。

從劉備那兒回來之後,荀攸思之再三,決定晚上請段煨來喝兩杯。

段煨作為降將,雖然還是平東將軍,但對荀攸也不敢小覷,有請客就來了。

荀攸酒過三巡之後,攤牌對段煨說:“段將軍,有些話我就直說了,這幾天,我靜下心來,算了一下李傕敗退這些日子、長安各方的舉動、先後因果。

貴部梁興的舉動反應,著實是迅速,可喜可賀啊,能夠逃過李傕清算的屠刀,把幾千貴軍的嫡系殘部撤回潼關。他反應的時間,居然比李傕的兵敗使者都早到,如此說來,當初你和董承合謀救駕,是真的了。”

荀攸當然不知道段煨有沒有在決戰前就派遣密使梁蒙、提前警告梁興帶兵逃離李傕控制。

但是荀攸可以知道,要麼段煨派了密使通知梁興跑,要麼就是段煨真跟董承早有勾結,李素的所謂誣告根本不誣。這兩種可能性裡,必然有一種是對的,不可能兩種都不存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