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9章 當你覺得我還要謙虛一下,這個要價就不算高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還朝廷。現如今,司徒你誅殺賊臣董卓,足以證明朝廷氣象一新,君側已清,徵西將軍自當將玉璽奉還天子——你以為,此功如何?”
王允心裡咯噔一下,徹底坐不住了。
確實,他意識到,劉備相比於其他地方實力派,還有一個獨到的優勢,那就是人家去年在雒陽跟其他幾路進了雒陽的諸侯盟誓過,大家都把失而復得的玉璽委託給他。
劉備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判斷天子還有沒有被賊臣裹挾”的權威,他交還了傳國玉璽,就說明他認可現在這個朝廷輔臣不是挾天子的國賊。
王允現在也是非常需要這樣一個外部認可,來儘快鞏固其地位的。
“再加上一塊玉璽……似乎封個王確實挺合理了。”王允內心都忍不住這樣想。
當然了,他也知道這事兒沒那麼容易,因為他雖然近似大權獨攬,但還得說服皇帝,皇帝十二歲,已經稍微有點見識了。另外,楊彪、士孫瑞、馬日磾這些重臣、同謀,多多少少也要商量一下。
玉璽這個籌碼,就能拿來堵住殺董同謀的嘴,那倆朝臣也急需被認可“現在的天子已經不算被人挾持”的狀態。王允到時候私底下一轉告,大家都能支援。
徹底想明白這些後,王允神色轉向和藹:“不知徵西將軍以為封什麼王合適?”
李素假裝很順其自然、完全沒經過大腦:“徵西將軍原本為了北伐討董,將幕府設在南鄭,當然以漢中王為好。”
王允臉頰上的法令紋一抽:“不行!此名有僭越之嫌——李中郎,別說你沒有想到這一點。”
李素不卑不亢承認:“是我有些疏忽了,不過,如若朝廷刻意迴避,不是反而顯得有疑忌之心?徵西將軍連玉璽都奉上了,還有什麼好多疑?
要不這樣吧,我給你個辦法——我過幾日就離京回南鄭,正式具表章上奏徵西將軍及幕府諸將佐功績,並傳國玉璽,一併送回長安。司徒可以說服天子,第一道詔書先願封徵西將軍為漢中王。
詔書到南鄭後,徵西將軍自當以朝廷禮法辭讓,咱也不用再辭了,就辭一次,而朝廷也在第二道詔書中改封蜀王,兵附加‘朝廷新定未久、道路不靖,四方依然擾攘,此非拘執虛禮之時,不得再辭’,而後徵西將軍便拜受蜀王之封,如何?”
這裡必須提一句,蜀王雖然是一個字的王,但李素說的蜀王顯然是封地一郡的常見藩王,就跟“中山王”、“河間王”、“東海王”一樣,沒什麼特別。
這裡的蜀指代蜀郡,而非蜀地甚至益州。
王允當然知道這些常識,所以他的關注重點不在這兒,而是李素提出的“辭讓之後,朝廷誠懇減封,以此誠意讓受封者別再辭了,一錘定音”。
封王雖然不比王莽已經有先例的“篡位禪讓”那樣要“三辭而後受之”,但稍微辭讓辭讓的姿態還是要擺的。
當然了,分兩種情況——如果是因為血緣,比如你是皇帝的兒子或者親兄弟,那直接封王是沒有辭讓的。但遠一點的漢室宗親,因為對於挽救大漢有重大功勞,這種封王是要謙虛的。
王允也就明白,如果朝廷第一封詔書給漢中王,第二封再給蜀王,那劉備是不敢第一封不辭就直接接受的,那樣會被天下罵,對名聲的損失說不定比封這個王得到的好處還嚴重,得不償失。
“你真能確保劉備會接受第二道改為蜀王的詔書?”念及此處,王允忍不住問。
李素笑了:“你應該問,徵西將軍會不會在拿到第一道詔書的時候,就交出玉璽——至於第二道,還不是任憑司徒改換名分?”
王允一想也對,劉備手上的籌碼,在交換第一道“冊封漢中王”的詔書下發的同時,已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徹底交付乾淨了。第二道的時候劉備手上又沒籌碼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