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2章 虛與委蛇,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初要不是李素在嘉德殿宮變時,臨危果斷請靈思皇后懿旨、對十常侍“只誅首惡、其餘不問”,宮裡的宦官早就被殺光了。
宦官也是知道感恩的,劉協自然聽不到說李素的壞話了。
這一切,導致前天王允請求劉協同意下旨封劉備為漢中王時,劉協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但還是同意了,並沒有多折騰。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切善報,都是厚積薄發、廣結善緣的結果,一絲一縷攢起來的。
朝會的其他環節有條不紊地推進著,也不需要劉協處理什麼,只要偶爾對王允等人的集議表示准奏。很快,就到了獻璽的環節。
一名常侍接過李素的請功奏表,先宣讀了一遍,內容無非是劉備這三年來為朝廷建立的四樁大功。
最後,李素捧著傳國玉璽,託在一個盤子裡,上前交給符寶郎接璽:
“使中郎將、領蜀郡太守臣素,奉徵西將軍南鄭侯領益州刺史劉備之令,謹呈傳國玉璽歸於朝廷。有此天佑,兆漢室雖經板蕩,終得中興。”
這一幕,不僅有長安朝廷的百官親眼看見,還有四路外鎮諸侯的使者參與了觀禮——分別是徐州牧陶謙的使者王朗,和荊州牧劉表的使者伊籍;加上剛剛入朝的河南尹朱儁本人、幽州牧劉虞派來的別駕從事劉曄。
另外還有一些使者,不過都不配算是“諸侯”來使。比如有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兄弟二人,也是典型尊奉朝廷的,也派了人來。但張邈已經是曹操的屬下了,只能算是半獨立姿態。這樣的地方太守使者還有好幾個。
可惜二袁根本沒派人來,公孫瓚則是因為隸屬於劉虞,名義上沒有獨立的外交權,孫堅的情況也一樣。而曹操派來的荀彧因為來早了,在李素抵達之前已經走了。所以二袁和曹操公孫陣營並沒有人親眼作證看到劉備交璽。
李素從來沒想過在交付玉璽這個問題上做手腳,更不會考慮“打個時間差,拿到了封王的聖旨後卻來不及交還玉璽”那種惡劣行徑。因為封王本來仇恨值就太高了,不管怎麼辭讓總有人噴的,玉璽如果再沒來得及交,別人就肯定會覺得你是在演王允。
而玉璽當著那麼多諸侯使者的面實實在在交出去,至少能把將來敵對陣營噴劉備野心的仇恨值抵消掉九成以上——
你說劉備被封王是有野心?王允後來死了是劉備默許的做局?那他要真知道王允幹不久、或者期待王允幹不久,為什麼還光明正大毫無保留當著天下諸侯的面真的把玉璽交出去了?那就說明劉備根本猜不到後來王允會完蛋嘛!
在劉協激動的眼神中,符寶郎接過玉璽,呈遞到御案上讓皇帝親自檢視。劉協身手摩挲感受了幾下,當著所有朝臣和諸侯使者的面,親口嘉許了劉備和李素。
“卿等立此殊勳,堪當重賞。司徒,宣讀議定的封賞吧。”
劉協這時本來是應該假裝問一問“司徒,可曾議定封賞?”然後等王允回答了之後,再由皇帝當眾表示准奏。
但劉協稍微自作主張了一下,估計是想讓其他諸侯更加尊敬朝廷、看到第一個給朝廷上供、而且是立大功,有多大的好處,皇帝會親自提前過問封賞,而不是僅僅當橡皮圖章。
王允很快拿出集議後透過的詔書,當眾宣讀起來:
“……徵西將軍南鄭侯領益州刺史劉備,存亡京雒,明幽玉璽,內殄諸董,外蕩蠻夷,有周公、朱虛之功……加封為漢中王,領益州牧。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苟利社稷、應假權宜,君其勿辭……”
“……使中郎將、郫亭侯、領蜀郡太守李素……改封右將軍、郫鄉侯,食邑三千戶,加漢中王國相……”
“偏將軍關羽……改封鎮南將軍、葭萌鄉侯。”
“裨將軍張飛……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