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9章 學不可以已,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了思路方向之後,李素也不猶豫,就吩咐周炳:

“周先生,我看目前你們鍊鐵時給燃料鼓的風,都是直接鼓入冷風。能不能把風箱加大,鼓進去的風先到一段預熱的爐窯裡停留一段時間,然後在外面用火井的火氣或者是泥炭給這個儲氣窯預熱一下。

等風也熱到一定程度後,再吹到要鍊鐵水的主爐子裡?目前主爐的爐溫之所以只比純銅熔點高一成,很難再提上去,我覺得關鍵就是吹進去助燃的冷風本身太冷了,帶走了太多熱量。要是助燃風本身就是熱的,爐溫再熱一成恐怕也不難。”

這個招數其實古人自己後來也能慢慢總結出來——這一點從鍊鐵工藝上很難找到直接證據,但是從陶瓷業的發展上卻有明確鐵證。

漢朝的時候,之所以燒瓷的窯燒出來的都是泛著土黃色釉的原始瓷,而不是唐宋時候的純青色青瓷,原因也是爐溫不夠。

後來唐宋燒純青瓷,靠的就是把燒窯的鼓風先預熱一下再鼓進去,減少熱量損失。宋朝的“天青色汝窯”那麼成熟,可見當時窯的爐溫至少一千三四百度了。

而同一個時代,不管燒什麼窯,在追求極限溫度時,其實都是相通的。漢朝的鍊鐵熔爐只能燒到一千兩百度,所以原始瓷窯也是一千二。唐宋鍊鐵有一千三四,燒瓷自然也是一千三四。

點破了這層窗戶紙,一千兩百度的爐溫瓶頸極限,當然不難突破了。

周炳聽了李素的建議,卻如晴天霹靂,忽然開啟了一個新世界:“把燒火的風從冷風變成熱風……吹進爐膛之前先‘燒風’?奇才……真是奇才之想!咱馬上就試!給我三天時間,修改一下爐膛前面的鼓風口,加一個存風的爐膛。”

具體施工細節李素就不去過問了,反正他就是提供“儘量提升爐溫,儘量延緩鐵水越來越純後、熔點也越來越高而提前凝固”這個思路,具體怎麼操作,是工匠的事情。

這一點做到之後,等鐵水溫度越來越高、最後環節再加什麼新的還原劑除磷除硫除碳,就讓工匠們慢慢琢磨那些微調的配方吧。李素就算知道化學方程式,他也不知道如何在自然界找到純度足夠的還原劑載體,只有工匠能搞定。

……

李素就帶著諸葛亮,以觀察分析為主,指點江山為輔,靜靜觀摩了幾天,等鼓風預熱爐改造完成後,又驗收了一次。

這次的結果果然好很多,周炳帶著徒弟們花了一整天時間煉了一鍋鐵水。周炳完全靠目測火焰和鐵水的顏色變化來估計溫度,說是“至少比銅的熔化爐溫還高兩成”。李素在心中默默折算,確認是至少一千三百多度了。

劣質鐵水在還原劑的作用下,不斷地析出熔渣,都是碳和磷硫的雜質,變得越來越純澈,原本早就應該因為純度過高而凝固了,現在卻依然繼續反應,直到再也析不出磷硫,剩下的絕大多數雜質都是碳時,才凝固成紅熱狀態。

“太快了!老朽煉了三十多年鐵,沒見過雜質從渣裡逼出來這麼快的!當初在滎陽爐鍊鐵的時候,這些能燒出鬼火的雜質得燒上一整天才能逼出來!”

周炳看到結果時,驚歎得簡直如痴如醉。

而作為太守的陳實,跟著李素一起觀摩,也是不明覺厲。他完全不懂原理,但這不妨礙陳實覺得李素觸類旁通。

李素也不驕傲,他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裡,只是淡然吩咐工匠們按照這個思路繼續努力。

視察完之後,李素想起考驗一下跟在身邊若有所思的諸葛亮:“阿亮,你倒是說說,提高爐溫就能讓鍊鐵加速,讓鐵水不凝,就能讓生產變快,從中學到了什麼通用的道理?”

諸葛亮也沒有從剛才的悠然神往中回過神來呢,他腦內高速反思,沉寂良久,才如暮鼓晨鐘般有所醒悟:

“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亞歷山大四世

季敏傑

殷商玄鳥傳

摟住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