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1章 出現在大漢朝的羅馬高架,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的配合和切磋,這樣比較合理。)
李素既然已經知道了馬鈞來歷,也就不想再多聽履歷瑣碎。他微微抬手,示意直接講重點:
“後生可畏,不過,還是先回答問題——你既不善言辭,為何你們一行還要讓你來彙報?今日要說的,都是你的成果麼?”
馬鈞有些羞愧,也不知是為自己的口才笨拙說話東拉西扯,還是為自己的技術成就不夠紮實。他想了很久,組織好語言才磕磕巴巴說:
“不敢欺瞞司空,在下在這次‘解決大規模汲水’和‘依託畢圭苑故址修北場貢院’這兩事兒中,設計巧思的貢獻,確實不佔主要,但想來也有三四成。
之所以同行之人讓我來彙報,是因為其餘名工巧匠都是西域來客,言辭口舌尚不及我。隨行雖還有安息通譯,卻不懂技術。
一會兒要說的那些,雖不全是我發明的,但我至少理解吃透了,可以講清楚。講到技術問題,我便思路清晰,口齒便捷,還請司空給個機會。”
(後面那些結巴的疊字我就不寫了,省得水字,大家自己腦補馬鈞說話口吃。)
李素看他倒也誠實,承認了自己十三四歲年紀,確實無法獨力完成設計,而只是吃透技術原理、整理轉述,這倒是不奇怪了。
這就相當於只是個負責彙報PPT的。
他也不多糾結,讓馬鈞直奔主題,彙報技術部分,也讓這個說話結巴的工科人才找回點自信。
至於人事,一會兒聊完技術再瞭解也不遲,這才是尊重技術人員之道。
李素點點頭:“那就先挑個最重點的說吧,如果把雒陽新城蓋在邙山緩坡臺地上,如何解決汲水?好好詳細闡述。”
聽李素終於問到技術,少年馬鈞精神一振,口吃也緩解了很多,整理了下思路,便開始陳述:
“雒陽新城,如果設在河洛交匯處西岸的邙山東坡、南坡,確實會汲水困難。我們估算過,有兩條法子可以解決,分別可以滿足十萬人規模級別的生活用水和百萬人級別的生活用水。
早期新城人如果不多,朝廷的一次性工程投入也不肯太大,那就直接在洛水北岸上游十幾裡處挖側渠引水、在略高於下游的位置,挑選邙山坳口堰塞、形成巨大的蓄水池甚至小湖泊。
然後,再輔之以我們設法改良後的新式翻車、輪水車往這個高處的堰塞湖提水,引流到城中。此法前期投入小,但使用過程中每年成本高。”
李素擺擺手:“持重之見,但也是老生常談而已。靠翻車汲水供那麼多人口,把河邊造滿都不夠。說說你們今早奏文裡提到那套‘費用巨而一勞永逸’的激進方案吧。”
馬鈞深呼吸了一口氣,似乎在斟酌李素有沒有這個魄力,然後丟擲了一個讓李素震驚的方案:
“第一套方案,確實執行起來貴,而且治標不治本。要治本,就要花費至少數十億錢!可以從伊水中游、龍門伊闕這一帶伊水流出伏牛山之前、選河水落差還沒急劇下降的位置;
提前截流引流,另走一條憑空新修的引水河道,算好全程坡度,徐徐下降,飛架三四十里,穿過伏牛山與北邙山之間、原伊川低窪河谷最狹窄的部分,
然後可以貼著北邙山再修一條沿著山勢走向的河道,加上沿著伏牛山伊闕山勢的那部分渠道,這兩部分加起來,大約七八十里,最後可以一直引到雒陽新城!
這個計劃裡,在伏牛山和北邙山上修的七八十里引水河渠,施工花費還不會太多,因為可以沿著原本山勢落差依託,也就比挖同樣距離的平原運河差不多貴,甚至更便宜,因為引水渠的水量、截面積不需要運河那麼大。
估計戰國時魏人挖鴻溝,每百里靡費摺合秦半兩十億錢,現在技術進步了,還用不了那麼多,八十里大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