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7章 李素的秘密武器,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宋朝時就變成了尖頭鐵錘。
比如靖康之難時,韓世忠在黃天蕩大敗金兀朮時,開的五牙戰船就已經進化到鐵錘了。不過南宋再往後,五牙戰船就再也沒發揮過威風,最終在滅宋之戰後淘汰出了歷史。
蒙元滅宋的最終之戰時,宋將張世傑也是有五牙戰船的,可是顯然不適合長江口和杭州灣海面的風浪,從焦山之戰開始,宋軍大船面對蒙元靈活小船都是被動挨打(當然宋軍士氣低落、不得不把船連起來不利火攻,也是原因之一。一個朝代快亡的時候往往各方面都不行了,不能怪某一個原因,具體不多水)。
李素當然是知道這些前因後果的,說這些,只是證明他內心很有逼數,幾年前趙雲初鎮長沙時,李素安排下暗暗造船以徐圖江東的計劃,就已經算好了自己這些裝備是用在什麼戰場環境下的了。
反正,只要別到建業更下游、靠近長江入海口的水域作戰,五牙戰船的穩定性和適航性絕對是夠用的,揚長避短有利無害。
東吳政權如今的政治核心就在建業,將來拿下建業戰爭基本就結束了。所以也不存在像對付定都會稽的南宋政權那樣、打下建業還得過江陰繼續往東打的麻煩。
或許有人會奇怪:歷史上五牙戰艦既然是隋朝才發明,如今劉備陣營提前四百多年造出來,研發過程中就沒遇到什麼技術難點麼?也沒見之前李素對這事兒花了多少心思、親自指揮開掛呀?
但事實上,還真沒遇到多少無法克服的技術困難,李素依然只是提供了一個立項思路,下面的人就做出來了——主要是因為劉備陣營有這方面一脈相承的技術積累。
早在190年平巴郡的戰役中、劉備軍俘獲甘寧後、跟劉瑁在釣魚城相持時,就早早發明了“烏鴉喙”這種模仿自羅馬烏鴉戰艦的登船跳板裝備。
而烏鴉喙和五牙戰艦拍杆其實是異曲同工的,把機構和強度放大就行了。研發過程中的曲折都只是測試調整就能解決的體力活,不存在原理性困難。
把杆子從薄薄的跳板基礎上加厚,變成整根的樹幹削成四方形截面,強度撐得住重錘的墜落。錘頭也從原本只用於釘住敵船防止掙脫的尖釘,放大到幾千漢斤的錐頭鐵錘。
當然了,李素早在193年的一次視察中,見過當時還處在實驗試航階段的五牙戰船,然後發現這種拍杆錘依然不太好使,所以提出了些許改良意見,把錘子分為兩大類——兩舷的龜四肢依然用錐頭重錘,而船頭的**換成斧刃狀。
這個形狀設計,自然是來源於李素穿越前玩過的《刺客信條:奧德賽》和《羅馬全面戰爭2》等遊戲的啟發,奧德賽裡卡姐的旗艦不就是典型的希臘羅馬式撞角戰船,撞角就是一把垂放的斧刃或者說錛刃形狀,這種結構最適合撞擊敵艦把對方撞斷。
華夏古代的戰船因為是平頭,沒有龍骨,很少搞撞角。但現在既然李素提前把戰船的龍骨結構發明出來了,漢軍的五牙戰艦也在傳統樓船基礎上弄了框架龍骨,強度足夠。
那麼,順帶著把船頭的拍杆跟撞角融合,變成一柄既可以固定突刺、也能從天而降的幾千斤重大斧頭,斧刃拿來撞,斧刃兩端的尖角用來砸,正好把裝備的潛力發掘到極致。
當然了,後續研發時還有過不少小波折。
比如一開始的時候,拉住拍杆的麻繩設計不合理,拍杆的木杆和金屬錘頭的總重量配比也不合理。
結果導致拍杆放下去之後,錘頭過重、沒砸到敵船的情況下,會拖得五牙戰船本身重心不穩、劇烈左右搖擺。甚至還有錘頭在重力和慣性作用下、帶著拍杆一路下墜、最後墜到掄了半圈後杆子砸到自己船舷——
幸好杆子長度超過船舷到船底的高度,所以錘頭砸不到自己,倒是沒發生“自己掄的錘沒砸到敵人,慣性掄回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