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1章 不到最後一刻,連隊友都不知道諸葛亮要幹什麼,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地良心,今日這場博望坡之戰,李素雖然沒能親臨一線,只能讓弟子諸葛亮表現。
但博望坡這周遭的實際地形,遠在雒陽的李素可是熟悉得很,因為他主持的那條運河就要從這兒過的嘛。
甚至於,博望坡這一帶的地形,都因為李素的運河工程,而變得不那麼純粹了——
“坡”的地形被運河沿著東北-西南方向截為兩半。原本的天然地形,整塊坡都是東北高西南低,順著桐柏山山勢的。
現在中間憑空低下去一塊,始終海拔都跟坡底瀕臨白河的那一帶一樣高,甚至一直綿延到山脊埡口處也還是那麼點海拔。而這塊低凹的位置,就是未來的河道。
正因為李素看過這周遭的地形,他非常清楚,《三國演義上》說的“火燒博望坡”純屬是羅本沒來過博望、沒觀察過周邊地形,所以瞎編的。
不光是主角被羅代打從劉備挪到了諸葛亮身上的問題,連“火攻”這種戰術都是從頭到尾扯的。
諸葛亮當然沒看過《三國演義》,所以他從頭就不會被誤導,而是全程實事求是。因此他也非常清楚:
在博望坡這地方遇到敵軍,火攻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沒用,從一開始就不用想。還是考慮考慮伏兵或者包夾的可能性更靠譜一些。
為什麼沒用呢?因為這兒的地形,並非那種林木叢生、容易放起大火來的地形。因為地處商貿交通要道,豫州和荊州之間的商旅都走這兒,這裡的山谷大路還是比較寬闊的,修了運河之後,更是拓寬出沿河道百餘丈都完全沒有樹木。
當然了,古代的路,哪怕沒有樹木,但是路旁的草肯定不少,那也是可以放火的。(古代的山區道路不像現在除草那麼徹底,很多都是人踩出來的。無法想象的書友看一下華農兄弟那些上山打野的影片就知道了。)
可指望草叢放火,那得找秋天草葉乾枯的季節才比較容易。比如十五年前,皇甫嵩在北邊許昌不遠的長社,火攻破潁川黃巾軍時,就是夏季相持、熬到秋天天乾物燥,然後放火燒草成功的。
而如今是寒冬下雪了,草早就徹底枯沒了,更是被薄薄的雪蓋住,根本放不起火來。可以說冬天下雪只能指望枯樹林放火沒法指望草叢放火。
諸葛亮也就從頭到尾都沒往那個方向浪費腦細胞。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奇怪:既然博望坡這地形完全不適合火攻,為什麼羅本非要寫火攻呢?哪怕是編的也總要有點捕風捉影的根據吧?這就只能說,古人寫書比較簡略,看書可能也歧義不仔細,所以以訛傳訛形成了誤會。
《三國志》上對相關戰役的說法是“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也就是劉備是先北上採取的攻勢、穿越了桐柏山抵達了潁川郡的葉縣昆陽附近,然後被從許昌支援過來的夏侯惇堵住了。
雙方相持之後,劉備覺得正面打也沒希望,搏一把,就假裝打不過,趁著某天天亮之前,把自己的營帳燒了,然後部隊趁著黎明撤退。
而這種燒營後撤的舉動,往往被解讀為“在覺得打不過的情況下,弱勢方希望高速、突然脫離接觸,怕正常拔營行軍太慢被追上。又不甘心把營帳物資完好地留給追擊者,所以自己燒了”。
說白了,歷史上的劉備,在博望純屬裝作戰略撤退中的焦土政策、堅壁清野不資敵。因為演技徹底,夏侯惇才追了。
至於後來的夏侯惇被擊破,那是因為在山險峽谷之處中了伏兵,跟火攻沒一毛錢關係,放火只是一開始焦土策略演技的一部分。
這種誤解,跟大多數人對韓信“背水一戰”的誤解一樣。把背水結陣的致勝點跟破釜沉舟搞混了,以為核心戰鬥力來源於背水激勵起計程車氣。
但背水的激勵效果只是一個被逼到絕境後開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