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4章 蓄勢待發,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蒐集雨水、天然蓄水湖泊供給百姓,而不靠江河取水。

林邑南部,雖然也廣種水稻,但只是在人口相對稠密的城邑周邊種植,便如前述瀾滄水兩岸。

其餘鄉野之地,尤其是漫長的沿海瘠薄之地,林邑人不修水利,少種稻谷,多種耐鹽雜樹。只事稼穡,卻不灌溉施肥,任谷木自生自滅。

我軍如若從海路攻入林邑,還要擔心的一點,那就是當地百姓都少有食用林邑稻,稻米只是林邑富人用於收稅、囤積財富的糧食,普通人則吃草木之實、果樹木幹之粉。

我軍如果繳獲不到他們的糧米,又吃不慣當地的木頭,就只有速戰速決,靠海船隨軍運去軍糧。

不過,好在林邑自我大漢故地日南郡以南,所有城邑均無城牆,便是國都也只有木柵。所以不存在據城死守相持,只要野戰殲滅敵軍,便可決定勝局。”

這番話有條有理,有詳有略,說完之後,不僅趙雲眼前一亮,就連其他魯肅手下的同僚官員,也對這個執掌一支商船隊的年輕小官刮目相看。

雖然這些內容有點匪夷所思,與外人的刻板印象有很大不同。但細細想來,還是有很多幹貨,憑空編造不出來,至少是腳踏實地調研過了。

畢竟哪怕是21世紀的國人,一說起越南,都會有個刻板印象,覺得“土地肥沃,降雨充沛,所以全境只要有平地,都是高產的水稻區”。

畢竟林邑稻/占城稻就是那兒傳過來的嘛,發源地還能不擅長種水稻?

但事實上,後世的越南,也只是湄公河三角洲、紅河三角洲和九龍江沖積平原幾個地方集中巨量產水稻。

大部分漫長貧瘠的、無大河注入的海岸線,哪怕有植被農耕區,也種不了水稻,都是種的相對耐鹽鹼的經濟作物。說白了,就是地理環境多山缺河,所以國土才那麼狹長——

歷史上法國人19世紀來割殖民地的時候,割成這樣不是沒有道理的。就是因為國土寬的地方地皮肥沃,值得深入內陸割佔。

而割得窄的地方,就是因為貧瘠多山爛地,所以只割海岸線邊一丁點,稍微深入內陸,白送給法國人一開始都不要(當然後來工業發達、過了幾十年第二次來擴大殖民時又要了,那是後話,所以才有了寮國)。

一千八百年前的漢人,卻能夠克服這方面的“刻板印象”,打探到這個程度的敵國地理特徵、後勤供給難點,並略加科學分析,已經挺不錯了。

趙雲聽後,捻鬚嘉許:“汝乃何人?是何出身?現居何職?”

那個魯肅手下管商船隊打探情報的小官答道:“屬下步騭,章武元年同賓貢科明算出身,十七歲入仕。中舉後被司空府功曹暫代吏部除授,撥到荊州魯使君帳下,分管部分海船通商,歷任至今。”

按照朝廷法度,科舉取仕是要吏部統一銓選分配官職的。不過兩年多前第一科考試的時候,因為組織準備工作倉促,當時劉備在派李素到襄陽上任時,額外發了一道特旨。

臨時授權那一年的南場科舉取仕,錄取來的候補官員,李素都能直接在他總督的南方各州境內授予官職。

這是一項非常大的人事特權,要不是特殊時期、第一次搞,劉備也不至於如此放權,因為這是很容易導致割據的。也就李素這麼受劉備信賴的人,才事急從權偶爾為之。

於是乎,那一年幫忙建議授官的實權,就落到了司空府功曹從事張松、王累等幾人手中。因為李素太忙,那些剛考中的候選小官具體怎麼分配,李素根本不可能有精力親自來擬。

只能是張松組織一個班子討論,先按照哪些官位有缺、大致把人排進去,然後拿名單給李素看,李素最後拍板微調。

李素懶得微調的那些,就直接按張松等人草擬的意見發下去了。那一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