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5章 旱地行舟,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船在航行到沁水之後、把輪子永久性拆掉,從此就變成了船,這船就一輩子只能呆在沁水-丹水裡航行,最後匯入黃河中下游。

因為只要大篷車的車底有永久式的車輪和輪軸留著,那它的水上適航性肯定是不如真正的船的,阻力,流體穩定性,都會下降。篷車這種東西,原本設計就是在大西北,水陸運輸里程佔比比較平均的環境下,不得已而用之。

篷車最怕的就是山地起伏的地形、哪怕走水路也不敢走落差大水速不穩定的山區河流,更怕山區小河吃水深淺變化快、過險灘的時候把船底的車輪子磕了,直接就是船體被頂起來解體、船毀人亡的下場。

所以,當年李素在從益州北伐關中的時候,只敢造獨輪車,從頭到尾沒考慮過大篷車。大篷車是他北伐關中成功後、從關中大西涼大戈壁時才敢拿出來的。

現在,把車輪搞成一次性可拆卸、拆完後就永久變成船的設計,也只是為了解決“劉備陣營至今沒有佔領任何一個黃河三門峽以下的流域沿岸港口,所以沒法在黃河中下游造船”的問題。

黃月英這種新船,其設計指標是真正意義上的永久性船舶,不是水陸兩用的臨時貨,能充分滿足山區河流水運。同時,又能在關中造好、陸路開過來,到幷州一側下水。

當然,因為這種船拆輪在山區河流航行後,就回不來了。所以原本用篷車運輸時,可以節約掉的裝卸工作量,又會重新冒出來。

現在只是第一次帶貨翻山,可以不用裝卸,以後再回來接第二批貨、打持久戰的時候,就要在黃父邑安排很多民夫,把西邊汾水來的軍需物資卸船裝車、往東拉三十里、然後再在沁水卸車裝船。

這樣的裝卸工作量也是非常恐怖的,如果前線是幾十萬大軍對峙,這邊常年養活數萬人數量級的碼頭工人是很輕鬆的。

不過,好在諸葛亮不是管殺不管埋的人,他跟著李師遊歷過一年“畢業旅行”,也帶著當時還是未婚妻的黃月英坐了大半年的篷車,親自坐得多了,每天揣摩其中痛點,也能拿出一些配套解決方案來。

所以,這次諸葛亮提供思路、黃月英幫忙實施,搞出了一種新式的人力滑輪組式起重機,可以用在碼頭作業上,也就是後世的“鼠籠式起重機”。

同時,諸葛亮最佳化了關羽軍的後勤車船裝貨方式,弄了一些木板拼釘的方框,把糧草軍械等東西都堆在這些木框裡運,類似於現代倉庫裡剷車一板一板鏟貨的那種木框子。

這種木框可以直接掛上繩鉤、用鼠籠式滑輪起重機吊起來,然後到另一端放下。這樣就能輕鬆一鍵式搞定,從船上吊下來放車上、或者從車上吊下來放船上。不用再一包包糧食扛來扛去了。

不說實現了“集裝箱式效率”,那至少也是做到了“托盤標準化”。碼頭裝卸工的勞動量大大降低了,操作動作的繁瑣程度至少節約了八成。雖然花的扛貨力氣沒變少,但只要操作繁瑣度簡化,以後就可以設法再加點傳動機構,讓牛、驢等畜力來拖動吊車。

“異地造船”和“起重機集裝框裝卸”這兩個後勤小外掛微微一開,關羽軍在太行山區的戰略機動性和永續性,自然是爆發了一個小臺階,走那些敵人根本無法想象的大縱深迂迴路線,也就不奇怪了。

……

在黃父邑折騰了兩天,在沁水支流上游憑空變出了一支船隊、並且建立起一個碼頭水寨稍稍留下一些兵馬防守後,關羽主力繼續西進。

而且因為這兩天他的部隊其實是在太行山裡的險峻荒僻之地動作,所以敵人根本沒注意到——袁紹軍佔領的最近的縣城端氏和蠖澤,都還分別在六十里和八十里開外呢。

稍微設身處地想一想也能明白,山區河流的源頭位置,肯定都是在山勢比較陡峭高峻的險僻之處的,也沒有良田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好男兒留什麼辮馬仲英

三頭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