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章 天下何處得此賢才?,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若使屯田渡荒之法因此中斷,豈不是害民於水火!”
聽到這個結論,李素心情複雜,也有些欣慰。
複雜是因為難度有可能提高,欣慰則是覺得劉備守住美名到最後,問題應該不大。
他原本還以為,需要跟劉備之間有一番曹操和袁紹式的“方面何所可據”的對話,然後提醒劉備“關鍵不是根據地,而是‘任天下之智力,御之以道’”。
但是,看來是自己想差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在“人心和根據地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上,劉備和曹操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曹操認為“天下之智力”最重要。
而劉備更是本來就更進一步,認為“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
所以,不需要再有人勸劉備註意“人心有多重要”這個問題了,劉備懂的。
歷史上到了隆中對的時候,劉備給諸葛亮的留言依然是全部在談人心,“不度德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
反而要諸葛亮來潑冷水、讓劉備現實主義一點,先想想根據地“跨有荊益”。
跟人說話,說什麼,是要看物件的。得對方缺什麼才說什麼,不缺的東西,哪怕是非常正確的大道理,也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
李素想明白這一切,決定不再剽竊曹袁“方面何所可據”的對話了——這個對劉備沒用,他不缺,說點缺的吧:
“既然兄如此忠義,願為朝廷赴湯蹈火而不惜官爵,素倒有一些預留的後手對策,可以為兄所用——至於如何靠這一以貫之的忠義,繼續贏得善始善終的天下美名,素本來也有所謀劃,只不過,觀兄本身亦長於此道,這部分看來是不需要我說了。”
劉備:“但說無妨。”
李素:“那便說說,萬一朝廷見遼東無事,要調兄另任太守,當如何確保人去政不熄、遼東之地依然推行兄長的屯田政令、閉關自守如世外桃源,遙尊兄之舊政。”
李素是個絲毫不肯吃大虧的人,所以遼東打下來了肯定不能白打。
最壞的情況下,即使靈帝最後這九個月的壽命裡還能折騰出點么蛾子,李素也要保證劉備人走茶不涼。
好在遼東本來就跟遼西隔著燕山走廊地帶的四百里無人區,只要遼東軍控制住了海軍,不讓進攻者從海路運糧補給,那麼在遼東形成幾十年的割據自閉還是很輕鬆的。
李素要做的預案,就是哪怕劉備離開的時候,漢靈帝不會任命一個不靠譜的遼東太守過來摘桃子。
至於靈帝、少帝雙雙死後,那就無所謂了。
歷史上董卓之所以能聽徐榮的推薦任命公孫度空降遼東太守,那是因為遼東當時本來就處於半無政府狀態,太守出缺,也沒有強勢人物,更沒有人組織打起討董的旗號。所以董卓控制的朝廷才能空降成功,加上公孫度自己也是個“單騎入州”的狠人。
不過,這一世,即使在如此情況下,只要遼東早早扯起跟公孫瓚、袁紹他們一起討董的旗號,哪怕因為地方太遠自閉而事實上不出兵,那也夠了——我都討董了,怎麼可能還承認董卓派來的太守?公孫度要是還敢來,就當作從賊之輩一刀斬了。
當然,這只是最壞的情況。也是為了守住“忠義到朝廷崩潰的最後一天”這個美名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凡事不預勝先慮敗嘛,李素這種做方案跟現代參謀部一樣縝密的人,肯定是把方方面面的可能性和應急預案對策都想明白。
劉備大致瞭解了李素的意思後,便虛心追問:“伯雅當如何佈局,確保朝廷不會亂命、在調我去別處平叛後,不派人壞我屯田之政?”
李素:“我們當立刻開始人事籌備,想想何人可以在兄外出帶兵時,坐領遼東內政——我先說,我是不行的。我隨兄謀劃太久,外人都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