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章 好戰略也要有好執行,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袁紹對於公綦稠這麼一個反面典型忽然冒出來,內心是頗為欣喜的,他連忙給何進提了一個具體的平叛方略:

“大將軍,依我之見,既然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已經凶多吉少了,而且他確實對漁陽烏桓對張純的暗中勾結沒有察覺,一個失察之罪是免不了的。咱不如就上奏朝廷,將此前幽州各部烏桓的欠餉、朝廷撥付錢糧不足等罪過,都推到公綦稠身上。

對於從賊的烏桓、鮮卑,咱要一邊武力進剿,一邊儘可能暗中宣講前兩年之所以欠餉的理由,把烏桓人對朝廷的怨氣轉移到公綦稠為代表的欺上瞞下之輩身上。”

李素在下面,聽了袁紹這番話,都差點兒生出幻覺了:你丫居然是袁紹?要是不看你這張帥臉只聽聲音,我還以為你是跟王垕說“汝故行小斛分糧,借汝項上人頭一用”那貨呢!

歹毒啊,這不是曹操才想得出來的計策麼?把朝廷欠餉的罪過,都推到一個死人身上,給雙方都有一個臺階下。儘管這個死人,或許死前是忠於朝廷的,被烏桓人突襲時,說不定還努力反抗過,是力戰而死……

但不得不承認,在快刀斬亂麻的時候,這種招數雖然道義上卑鄙了點,但對於平息事態確實是有效果的。

“袁紹年輕的時候智商居然還挺高呢?難道歷史上官渡之戰前後,他屢屢昏招迭出,只是因為天壽將盡、老年痴呆了?”李素內心不由升起這麼一股念頭,頓時覺得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好,對那些名人的定性,也不能全信。

史書和演義,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喜歡“蓋棺定論”,也就是拿一個人最終的巔峰成就或者巔峰罪行,來評判一個人的能力。

史書過於簡略,看不出一個人才的成長性。

如果只是為了知道這人最終是個什麼樣的人、做成了什麼事、如何歷史評價,看史書是沒問題的。不是史書不想寫細,而是要記的人太多,必須惜字如金,只能以這個人的“終極形態”來定性。

就像打光榮的三國志,諸葛亮登場就寫著“智力100”,趙雲登場就寫著“武力98”。

但是,既然是穿越過來,跟這些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就好比很多小白,拿一個“諸侯討董時徐榮先後擊敗了曹操和孫堅”就妄下“所以徐榮才是三國第一軍神”的結論來博眼球。

拜託,人是會成長的。戰爭和軍事素養,更是需要實戰經驗堆出來的。

討董之初,西涼軍是常年討伐羌亂、已經打了小二十年仗的成熟軍事機器。而關東諸侯都是剛剛要開始戰亂的新兵蛋子,就算將領有經驗,基層軍官指揮體系也還沒有經驗。

徐榮擊敗了剛出道沒幾年的曹操和孫堅,只能說他確實比30多歲時的曹孫更強,算是一代名將,但未必就是空前絕後。

同理,袁紹六十多歲的時候老年痴呆昏招迭出,不代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老年痴呆了。

李素細心聆聽,暗中觀察,不由對袁紹多了幾分戒備。

可不能被為了突出人物特徵而專門塑造的文學形象給騙了!自己面對的是一群真實的人!

還是穩健一點,苟一點,先躲在暗處觀察仔細了。

……

隨後,袁紹又洋洋灑灑稍微說了幾條執行方略,期間也問了李素和沮授幾個問題,補充些素材來完善他的方案。

這種討論,李素和沮授本來是沒資格在堂下旁聽的,只是因為袁紹不時有前線情況需要向他們瞭解,他們才能破例多露一會兒臉。

何進聽得連連點頭。

連李素都有些奇怪:如果何進真按袁紹的做法幹,那恐怕張舉張純之亂,也沒有將近兩年可拖了吧?按這麼明斷的執行力,最多一年零點兒,張純就該被滅了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亞歷山大四世

季敏傑

殷商玄鳥傳

摟住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