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節,八零美味人生,聽謠,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能開胃能止吐, 比那縣城醫院還厲害,頓時就圈了不少粉。
沒吃過的來買買看,好吃就變成常客,不好吃就當做強身健體也是好的, 抱著這種心思,還真有不少在縣城邊上住的特意過來買著吃。
當然, 說是這麼說,要說真的能治病,那大多數人還是不信的,八成也就是覺得真的有點邪門罷了, 腦殘雖然不是稀罕物,但也沒有那麼多。
林靜好倒是非常享受這一波宣傳,起先楊大娘的厭食症,她還擔心過大家把她的點心太過誇張化,現在看來, 雖然是有些神話的味道,但是確實也是實實在在的廣告了,你要說, 她的點心能不能治病?
她說:我只是個賣點心的,您要是再問,縣城醫院怕是不讓我擺攤了。
縣城醫院的小護士說:“誰敢不讓你擺攤,我第一個不樂意。治病那是不能,但是點心我可是真愛吃著呢,你不擺了,我以後咋辦呢?早上可不得餓著肚子去給人瞧病!”
玩笑不過一句話,但是意思很明確,她不能治病,也不看病,她的點心治不好病,前頭有醫院等著您呢。
雖然新年第一天擺攤就不算順,但是後面的生意卻非常順利,新年新氣象,大家也都願意在攤子上多花些錢,買些回去給孩子吃,或者給老人放著吃,又來了一波邪門的宣傳,直接讓林靜好收攤也一天比一天早。
生意是不錯,但是天也跟著熱起來了,今年的春節過的晚,前頭又立了春,十五一過,就開始回暖了,再過些日子,棗花酥也不能隔夜放了,她乾脆和張美蘭商量著,每天不做那麼多,備一些給客人就好。
這等天徹底暖和,竹筒飯的生意怕是也不如之前,林靜好倒是合計著,是時候來點新鮮的了。
好在每天帶出去的棗花酥不太多,竹筒飯又好做,林靜好挑了個週末的下午,細細數了五十塊錢出了門。
直奔鐵匠鋪,她一進門就說明了來意,八十年代的最不缺的就是老手藝人,她拿出在家畫好的模樣,一邊給老鐵匠看,一邊說道。
老鐵匠聽了半天,提了不少問題,她全部細細的又解釋了一遍,總算是弄明白了她的意思,最後收了五塊錢定金,林靜好滿意的從鐵匠鋪出來,比她想象中要便宜許多。
從鐵匠鋪出來,她去了一趟市場,買了兩斤雞蛋,一些紅豆和綠豆,又特意買了一大袋鹽和這幾天的菜,揹著就往家走,到了樓下,門口有個小攤,是專門打奶的,林靜好又打了一袋奶,才拎著上了樓。
張美蘭正在包竹筒飯,看見林靜好拿著大包小包回來,連忙上去接了過來,見她手裡面還有條活魚,說道:“買魚啦?”
“嗯,姥愛吃魚,咱走的時候燉上,姥回來正好吃。”林靜好點點頭,然後把東西在張美蘭的幫助下整理好,又在廚房的臺子上面擺了四五個鐵盆,見張美蘭站在旁邊瞧著她,就說:“媽,你繼續弄竹筒飯吧,我這兒沒啥事。”
“那你要幫忙就喊我。”張美蘭去洗了把手,邊說著邊回了屋。
她也洗了把手就忙了起來。
等吳豔芬從外頭回來的時候,娘倆已經出去擺攤了,魚在煤氣灶上小火燉著,香味兒飄得滿樓道都是,她眼睛笑眯成一條縫兒,一猜就是她那大孫女做的,聞著就饞得慌。
她湊近吸了吸鼻子,爐臺上面還擺著兩個白瓷盆子,上頭都蓋著鐵盤,其中一個瓷盆字上面貼了個小紙條,上面寫了四個字。
張寧剛和張美蘭上學的時候,她跟著認了幾個字,也就是她的名字,和幾個常用的,換到這上頭來,還真的都能看懂,寫著:給吳豔芬。
那娟秀的小字兒她不是頭一次見,林靜好晚上在畫攤位條幅的時候,就見過好幾次,她心口一暖,大孫女就是個心細的!故意挑著她看得懂的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