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有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3章 洗牌,香港首富一哥,思想有毒,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日元國際化的官方政策在1983年,財務省和美國財政部成立了一個特設的日元\/美元委員會。
成立的原因是美國認為日元被低估了,美國的立場不僅是使日元國際化,而且希望開放東京的資本市場,讓美國金融公司在擴張的市場中獲得更大的商機。
1983年11月羅納德·里根總統訪問日本的背景下構想的,當時,最高領導層對委員會的工作表示了支援。
據說,首相中曾根康弘不止一次地進行干預,推動不情願的財務省官員與美國同行達成協議。
1983年日本Gdp達到了1.24萬億美元。
1971年之時,日本Gdp已達2000億美元,已經超越西德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那個時候日本人的平均工資甚至超過人民幣,同時期的國內還只有80元人民幣。
而是80年代日本人真實的生活狀態。80年代,那是日本人最輝煌的時代,花錢這樣大手大腳的人隨處可見。
在當時,日本是全球唯一一個實現了“財富自由”的國家,很多日本人的見面禮起步就是一塊金錶。
現金被用來當毛巾擦汗也時有發生,就連大款專享的高爾夫,在那時候也迅速平民化。
毫不誇張地說,那時候的日本,一杆子打到10個人,至少有九個半都是有錢人,在經濟學上,人們習慣於將這個令人羨慕時期稱之為“日本泡沫經濟時代”。
當時一位日本富豪不無自豪地在媒體前大放厥詞:“我們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地皮房產”。儘管這種話在如今的我們聽來有些不自量力,但以日本當時“膨脹式”的經濟來看完全是有可能的。
泡沫經濟給日本人帶來的最直觀的體驗就是“錢多了,隨便花”,他們每天都在想著各種法子要揮霍掉手裡的比紙巾還多的萬元大鈔。
計程車萬元起步,上班族交通津貼300~400萬日元起步,貴婦們痴迷吸氧,三分鐘100日元起步,就連退休在家的日本大媽們也紛紛出動。
她們橫掃美國、歐洲與大洋洲的奢侈品店,為日本消費貢獻自己的餘熱,那時候的日本經濟已經達到了令全球羨慕的高水平,就算是身為超級大國的美國也眼熱不已。
如果計量呢,就是當初張家豪在日本建的房子成本如果是一千萬日元\/平方,就能炒到10倍的價格。
當然很多產業不可能賣掉。
就是在日本的投入都有10倍以上的回報,之前投入五百億的成本,現在就是超過五千億美金的價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