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傾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回 太清幽宮,劍如夕,墨傾辭,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海邊玩過一天,蘇見黎說起青島的嶗山道士有名,顧暘便提議去嶗山一遊,順便去拜訪一下山上的道士。

蘇見黎笑道:“那都是民間傳說,還不知真假有無。”

顧暘道:“若真有時,你我必得向他討教幾招。”

蘇見黎笑道:“想他牛鼻子道人,會甚麼武功!煉丹修仙的法門,倒是可以與你點撥一二。”

商議已定,二人便騎了白馬,徑往嶗山而去。

原來二人所到之處,便是嶗山附近的一片海域。行過數里即到嶗山,仰望見半空中青山林立,翠雲如蒸。

到得山腳下,便牽著馬兒向上登行。一路上奇巖異峰,或凌或佇,或倚或伏,交錯難計。

山中有泉水,咕咕漫流,被日光照得愈發清亮。人馬皆渴,便向前喝了幾口水,甘美非常。

再欲攀爬時,卻見山路越發陡峭,二人只得把馬兒先拴在半山腰的樹邊,一路賞風看景,說說笑笑,信意登足,直已到達山頂,竟也不覺疲累,也不知過了多久。

到得山頂,二人朝山下望去,但見長林曠草,宛然菜園;高雲寒霧,彷彿可掇。群屋似秋落繁花,瀚海如庭中清池。

此時登高俯瞰,連大海也盡收眼底,二人的懷抱之舒,心緒之暢,卻又勝於在海畔時多矣。

忽然,風中夾雜起一絲不同的味道,二人先後都聞到了。循味轉身望去時,只見不遠處的樹叢間隱隱騰起一股紫煙。

“是燒香的味道。”蘇見黎道,“莫非那裡便是嶗山道士的道觀?”

二人趕過去,撥開樹叢,迎面果見一所道觀,碧瓦紅牆,綠樹蔭簷。正中間一面大門緊閉,左右開著兩扇小門,小門左右各立著一頭石獅子。門頂匾額上大書“嶗山太清宮”五字。

二人對視一笑,攜手進了門去。

只見左側牆邊伏著一塊圓潤的大石頭,上刻“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十個青字。

屋簷以上,一個雕像立在山林之間,看起來似乎很遠,但面目仍然清晰可辨。蘇見黎認得,那是道家始祖老子,書上畫的便是這般模樣。

時逢深秋,觀內人煙稍稀,草樹青黃交織,影跡斑駁。風一過,道觀四處嘩啦啦作響,愈顯蕭幽。庭中有一尊八卦爐,上刻“萬年”二字,爐中清焰灼灼。

逢仙橋旁,捲曲盤立著一棵大榆樹,高約六七丈,樹蓋繁茂以至遮天,樹幹有水桶般粗,間有黑斑青苔。樹下一塊石頭,上寫“龍頭虯”三字,石頭背面記錄了此樹的由來,乃是五代年間真人李哲玄所手植,已有千歲。

樹旁塑著一尊“孔子問道於老子”像,二人石桌對坐,言笑晏晏。復前行,走過八卦圖、祖師殿,到達那老子銅像下。

舉首仰望,一大串臺階頂部矗立著那座老子銅像。那銅像果然巨大無比,看起來約有十幾丈高。老子腳下不遠處,還有一頭黃牛石像,想來便是他的坐騎。

只是想要通往老子腳下,少說還有六七十級臺階,也不見一個遊客身影。而二人辛苦爬到此處,顧暘是習武之人倒還好,蘇見黎已是累極。

蘇見黎彎著腰,兩手撐著膝蓋,呼呼地喘著,無力地抬著頭,見顧暘正怔怔地望著那老子銅像,不禁問道:“哥哥,……你還要上去麼?”

顧暘沉默片刻,說道:“已經到了此處,離山頂一步之遙,如此放棄,豈不是可惜。”

“可是,我……”蘇見黎一個“累”字還沒說出口,忽然身子倏地騰空,轉眼已倒在顧暘懷裡。顧暘施展起那“梯雲縱”,步履如雲,二十餘步之間,飄然登上長階之頂。

顧暘停了腳步,把蘇見黎輕輕放下,微微舒了一口氣。

蘇見黎的壓力反而比他大得多,嚇得腿有些軟,大汗淋漓,但想到顧暘輕輕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墨魘恩仇記

北方折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