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傾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五回 宣戰諸國,劍如夕,墨傾辭,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落垡鐵路一戰過後,西摩爾率領聯軍輾轉前行,數日方才到達廊坊車站,由於前方鐵路被義和團拆掉,只得止步。

同日,八國海軍在沙俄將官的帶領下,集結三十八艘戰艦,攻打大沽口炮臺。

守將羅榮光,年已六十七歲,率眾將士鏖戰三天,擊沉敵艦多艘,終因敵軍狡詐,再加直隸總督裕祿遲遲不發救兵,彈盡援絕,陷入重圍。羅榮光乃忍痛先殺妻妾,後率殘部突圍,盡死於亂軍之中。

是時朝廷對於義和團的剿撫,以及對洋人的戰和問題,依然舉棋不定。

自從杉山彬被殺後,慈禧太后聽說洋人調兵進京,便派大臣前往各國使館勸阻,怎奈各國使館一味搪塞,裝聾作啞,縱容各國兵馬進京,屠殺義和團與居民,從而激起朝廷中的爭論。

載漪、剛毅、徐桐等大臣主張義和團有“神術”,宜招而用之,對洋人宣戰;張之洞、李鴻章、袁世凱等則提議剿滅義和團,避免引起戰火。

載漪一派對慈禧太后具言義和團之強大,而慈禧太后對洋人也是忍耐已久。但宣戰事關重大,朝中大臣又各執己見,因此始終未有定論。

太常寺卿袁昶奏道:“義和團乃亂民,萬不可恃,就令有邪術,自古及今,斷無仗此成事者……”話音未落,被慈禧叱退。

慈禧太后心中雖偏向義和團,但地方上還是以剿為主,真正讓她轉變態度的是偶然得到的一份機密情報。

慈禧太后發書一閱,書上寫明洋人的四條計劃:“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住;代收各省錢糧;代掌天下兵權;勒令皇太后歸政。”

看過前三條,慈禧眉間還只是皺一皺,唸完最後一句話,直把她氣得渾身顫抖,拍案怒叫。

次日申刻,慈禧太后召開第二次御前會議,令太監總管李蓮英朗讀了這三條機密。

慈禧太后告群臣道:“今日釁開自彼,非自我開。國亡在目前,與其束手,不如一戰而亡。今日之事,諸大臣均聞之矣。我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戰,顧事未可知。有如戰之後,江山社稷仍不保,諸公今日皆在此,當知我苦心,勿歸咎予一人,謂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

群臣感涕,紛紛叩首,願效死戰。

而當慈禧太后收到直隸總督裕祿關於大沽口炮臺的軍情彙報時,大沽口已經失守。慈禧怒而向總理衙門傳旨,要求各國上下人等於二十四鍾之內統統離京。

各國使館請求延緩離京,德國駐清公使克林德前往總理衙門等候回覆。

克林德與翻譯官坐了轎子,行至東單北大街西總布衚衕,與端王載漪統領的神機營章京恩海相遇。

載漪向來痛恨洋人,作為他部屬的恩海,自然也是一脈相承。

此時正在巡邏的恩海見到克林德,當即舉槍欲射,克林德見狀,在轎子裡搶先開槍,卻被恩海把子彈躲個過,反手一槍,正著克林德咽喉,死於轎中。翻譯官跳出轎子,被恩海又一槍,打傷小腿,踉蹌逃走。

這一下更如火上澆油,慈禧太后藉著這個引子,要求光緒帝擬旨,欲向列國宣戰。

一向沉默的光緒帝這次忍不住了。

“這宣戰詔書,……斷然寫不得。”他低著頭,小心翼翼地說。

慈禧聞言,臉色驟然鐵青。

載漪瞟了幾眼太后,忙跑到光緒帝身前,連聲道:“皇上,人心不可失,人心不可失啊!”

“人心有何用?不過是添亂罷了。”光緒帝把雙眼一閉,轉過身去,背對慈禧,向著諸位大臣抗聲道,“士大夫們都喜歡紙上談兵。朝鮮一仗,你們也都爭著主戰,結果怎樣?如今諸國之強,更十倍於日本,若一併宣戰,必敗無疑。”

載漪等大臣見皇上不允,轉而去求太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墨魘恩仇記

北方折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