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傾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四十九回 俯望紫禁,劍如夕,墨傾辭,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這番聯軍攻打京津,根本原因自然是要瓜分中國的土地財富,但更直接的目的則是要解東交民巷的使館之圍。

使館之圍發端於五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任命大學士榮祿為總指揮,率領武衛軍攻打東交民巷各國使館。

榮祿領兵猛攻使館,七天之內,直攻到使館扼要肅王府,但卻再也攻不進去了。

使館內一共只有五百餘名聯軍,此外還有近三千名教民,教民以中國人居多,都是躲避義和團追殺而逃進使館的。

面對數萬清軍與義和團的進攻,聯軍與教民死守待援,雖然損失慘重,卻離奇地一次又一次地守住了。

其實箇中另有端倪。

這一日,武衛右軍天津總兵張懷芝得到命令,帶領德國進口新式開花炮進京,榮祿令他炮轟使館。

張懷芝心知這一炮轟下去非同小可,眼見清軍攻打使館日久不下,心中也起了疑心,躊躇之後,拜見榮祿,想討一封開炮手諭作證明。

誰知榮祿請張懷芝坐下,看茶,東扯西扯,一扯就是半晌,就是不提手諭的事。

張懷芝見了,多少也揣摩出來了榮祿的意思,便順水推舟,一坐就是一天。

入夜,榮祿也倦了,站起身來,喃喃說道:“橫豎炮聲一響,裡面是聽得見的。太后聽不到炮聲,我無法交差。”

這話似乎是自言自語,又似乎是有意讓張懷芝聽見的。

張懷芝聽得一愣,接著笑道:“原來太后想聽炮聲。榮中堂何不早示下?這事好辦得很。”

張懷芝辭別而回,告訴營官道:“大炮的炮位尺度不準,需要我親自測定。”

於是在他的親自測定之下,當夜炮彈一顆接一顆,落在了一片片空地之中,而身在幽宮的慈禧太后,自然也聽到了她想聽到的滿城炮聲。

於是數萬清軍與義和團圍攻使館區五十多天,從五月二十四日直到七月二十日,共發射四千多枚炮彈與一百多萬發子彈,陣亡一千餘人,只擊殺六十六名洋人,而使館最終也沒能攻下來。

這天,聯軍把京城圍做鐵桶,炮火漫天,廝殺一夜。沙俄軍把東便門炸出一個洞,衝入城去,與清軍交火。俄軍死傷百餘人,美國軍則趁機搭建雲梯,登上城牆,把星條旗插到京城樓頂。

但最先到達使館的卻是默默無聞的英國軍。他們從下水道爬進城內,有如神兵突降,來到使館,嚇得清軍放過幾槍便倉皇逃走了。攻破京城的整場戰鬥中,英國軍共計陣亡一人,系死於中暑。

隨著使館的解圍,聯軍在北京城裡應外合,清軍大潰,日本、沙俄、法國等軍隊也隨之於次日白天殺入城門,北京城失守。

在聯軍攻打北京城門的當夜,顧暘已把蘇見黎帶回客棧避難,由霍元甲師徒和武安承護定,顧暘則穿上夜行服,飛步往紫禁城而去。

遠遠望見宮苑長牆,雍容肅偉,朱簷如飛。門柱之間,荷刀持戟,守將眾多。正中央是午門,矗立向天,冷氣凜然。

顧暘拔步飛身,身移影動,神不知鬼不覺之間,已立在一處宮牆瓦頂。

放眼向內縱望,但見月影掩住半面紫禁城,卻把另一半映得霜白。一塊一塊的院落銜接拼合起來,組成浩瀚無垠的宮城。花木如海,四處星火閃動,清冽而滾燙,冷豔而詭異。

“今日第一回見這裡面的景緻,當真雄壯!聽說那慈禧住在儲秀宮……但這紫禁城如此之大,卻何處尋去?與其先去尋慈禧,倒不如先去瀛臺捉那皇上。”

顧暘在宮牆之上,尋思已定,忽聽牆下一人叫道:“什麼人?”

顧暘循聲望去,卻跟那侍衛剛好對上了眼。那侍衛大喝一聲,與另一名侍衛舉槍便射,顧暘反身一個筋斗,縱下地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墨魘恩仇記

北方折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