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傾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七回 英雄聚首,劍如夕,墨傾辭,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顧暘聽得,又驚又喜,忙掬禮道:“原來便是‘津門大俠’霍前輩!小子有禮了。”

霍元甲笑道:“粗通拳腳而已,不必這般相稱,更何況我還輸與你一籌。”

“不知這幾位……”顧暘望向剛剛到此的那兩個男子。

“我與你引見引見。”霍元甲笑笑,請過那看著最為年長的男子來,只見他身形精瘦,短眉毛,小眼睛,薄嘴唇,三綹灰白鬚髯。

霍元甲道:“這位老兄姓王,名正誼,字子斌。”

顧暘抱拳一笑。

霍元甲見他並無驚訝,接著說道:“他便是江湖上人稱‘大刀王五’的。”

果然,顧暘五官同時繃圓,猛吃一驚。

“莫非便是曾獄救譚公、重義解驂的‘大刀王五’王大俠?”顧暘道。

霍元甲笑道:“正是。”

顧暘驚得急忙下拜,嘴裡說道:“江湖上廣傳‘大刀王五’俠名,小子有眼不識真人,有禮了。”

原來這王五,是“雙刀”李鳳崗的五弟子,臂力過人,武藝高強,使一把百斤重的青龍偃月刀,人稱“大刀王五”。

王五又開設源順鏢局,為他慷慨濟困,江湖無不曉其俠名,連維新派代表人物譚嗣同也拜他為師,與他成為摯友。

顧暘所說的“獄救譚公”,正是戊戌變法之時,譚嗣同等維新人士被捉,王五劫獄欲行相救,誰想他執意不肯,還說道: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後面發生的事,便眾所周知了。譚嗣同等六位維新人士被處斬於京城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王五冒死為譚嗣同收屍,並在鏢局之中設定了他的靈位。

至於重義解驂,則是王五在內蒙古拉鏢時,見幾輛大車遇劫,馬匹騾子都被搶走,當即解馬以贈,自己則在凜凜冬雪之中推車前行,回京後,受助者便送來了一塊匾,上書“重義解驂”四字,懸在鏢局之中。

大刀王五英雄如此,也難怪顧暘當即拜倒在地。

王五見狀,忙扶起顧暘,豪聲笑道:“甚麼俠名不俠名的,眾人這般叫俺,俺聽著卻親。不知小兄弟姓名?”

顧暘道:“在下山東人氏,曹州顧暘。”

霍元甲等四人聽得,互相瞧了幾眼,嘴裡無不念了一句:“曹州顧暘……”

那王五身邊的男子忽然說道:“可是在冠縣手刃洋人的‘平洋一劍’麼?”

顧暘道:“那正是小子的諢號。”轉眼看那人時,見他生得張圓臉,劍眉豐頤,一對雙眼皮,兩撇八字鬍,下巴周圍烏須叢生。

霍元甲忙笑引見道:“這位是劉鶚劉鐵雲先生,太谷學派的名士。天文地理、經商行醫、吟詩作文,無所不通。前些年治理黃河有功,現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職,兼任一些礦業公司的對外買辦和經紀人。”

顧暘聽得他是當官的,又與外國人打商貿交道,心中雖有疑慮,但遲疑片刻後,還是微笑行禮。

劉鶚笑道:“鶚雖為官行商,唯愛結交江湖俠士,小兄弟不必生疑。”

顧暘見他勘破自己心事,暗暗驚訝,忙笑著說道:“劉先生多慮了,小子聽得劉先生涉獵廣泛,一時腦子竟有些轉不過來了。”

劉鶚聽得,與王五、霍元甲師徒相視大笑。

劉鶚道:“小兄弟雖是江湖之輩,聽你言談,卻文雅沉著,或曾就學?”

顧暘笑道:“小子年少時在蓬萊山投師學藝,師父曾教過一些典故道理。”

劉鶚道:“敢問尊師大名?”

顧暘道:“先師武功高深,性情豪潔,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墨魘恩仇記

北方折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