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和談的前奏
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章 和談的前奏,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趙煦提議由曾布負責三國和談事宜後,宰執們沒有反對,但要求增加禮部尚書蘇軾為其副手。
因為是在東京談判,不怕契丹人將蘇仙擄走了,所以蘇轍也沒有反對。
昔日蘇轍出使遼國,蘇軾寫詩相贈,有“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一句,化用唐朝李揆的典故,就是讓蘇轍在遼國低調一點,不要說自己是一等一之人,以免被契丹人扣下了;
蘇轍去遼國也沒閒著,《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裡面有“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一詩,顯擺他帶著蘇家的文集到北地,胡人都打探蘇軾的新作;
兄弟倆情真意切不假,可這字裡行間又是“家世”又是“家集”的,流露出來的嘚瑟勁也著實讓人不爽。
但蘇過就需要蘇仙的這份狂傲,對他爹說道:“爹爹談判的時候,一定要表現出來對契丹人的蔑視,最好每天來幾首詩詞,嘲諷他們沒文化,接待禮儀方面,也怎麼複雜怎麼來。”
大宋的禮儀和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可是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蘇軾搖頭道:“禮儀還好說,但我作為副使,你說的態度不合適。”
蘇過一想也有道理,忙換了個策略,問道:“少遊兄呢?讓他負責接待,再寫些風花雪月的詞,我幫他宣傳出去。”
“先說你的目的,”蘇軾無奈道:“成天的不務正業,都琢磨些什麼呢?”
“當然是為了讓遼、夏兩國好好見識中原文化,”蘇過笑道:“道德感化是做不到了,思想上腐化還是可以的,要是柳七還在,讓他去最合適。”
蘇軾這才反應過來,喝道:“胡說什麼,和談是朝廷大事,怎可如此兒戲?”
“我這才叫和談,”蘇過壞笑道:“這幫人何曾見過東京城這樣的繁華所在,帶他們好好領略下,他們回國後才知道努力的方向。”
蘇軾搖搖頭,實在難以理解兒子的想法,自然不肯答應讓秦觀去做這種事。
好在大宋就不缺這樣的人才,蘇過去找賀鑄商量,得到一個更合適的人選,剛剛回京的周邦彥。
此人年少時放蕩,是青樓常客,寫下不少豔詞,元豐年間進獻七千字的《汴都賦》,神宗讓李清臣當場朗誦。
時為翰林學士的李清臣居然很多字都不認識,然後他的做法蘇過很熟悉:不會讀,讀一半。
周邦彥也因此一舉成名,進入仕途,但因為這篇賦歌頌了新法,所以到了元佑年間,他自然被排擠出了京城。
眼下朝廷風向轉變,周邦彥這種官場上的小人物,又被調回了國子監。
蘇過請賀鑄替自己引薦,周邦彥得知蘇過來意後,十分樂意,表示只要朝廷下旨,自己一定做好接待工作。
不得不說,背靠蘇軾和蘇轍,走到哪還是有幾分面子的。
眼下章惇才剛出去,蘇過和曾布、李清臣兩人不熟,只得去找蔡卞幫忙,讓他想辦法上書,將周邦彥安插到禮部下的主客司任職,那是專門負責接待外國使團的部門。
蘇過不是一個人去的,他帶上了範杜若,因為王安石的遺孀吳老夫人在蔡卞那裡,跟著小女兒生活,蘇過正好帶著妻子前去拜見。
一別數年,年已七旬的吳夫人看著變化不大,見到蘇過的第一時間便笑道:“當初說起親事你還逃避,以為你會晚上幾年呢。”
蘇過帶著範杜若恭恭敬敬上前行禮,這才道:“有個人管著,心裡反而踏實。”
吳夫人似乎明白他的意思,點頭道:“你先去辦正事,你家小娘子留下陪我說說話,忙完你再過來。”
蘇過連忙應了,對範杜若說道:“我一會就回來,你在這和自己家一樣的。”
吳夫人笑道:“趕緊走吧,有什麼不放心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