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西北的平靜
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2章 西北的平靜,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折克行在鳴沙城陷落前,便已經做出決定,要放棄黃河北岸的應理城(寧夏中衛市區)。
鳴沙一戰後,党項軍肯定會在應理如法炮製,北岸的軍民到時候想撤離可就難了,所以折克行在党項人慶祝收復鳴沙的時候,就已經下令全體軍民打包行李了。
待鳴沙的守軍趕到後,宋軍帶上所有的物資撤往涼州,然後縱火焚燒了應理城。
韓忠彥的好處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了,他沒有反對摺克行的這個做法。
雖然再重演一遍鳴沙城的事也可以,但夏軍派出的炮灰大多是漢人,對党項軍的影響不大,這也是折克行如此選擇的原因之一。
等到鳴沙城的李乾順看到北岸沖天的火光時,應理城已經化為烏有,大宋連座空城都沒給党項人留下。
接下來,夏軍要麼南下攻打韋州城,要麼西進攻打涼州城,這可都不是好啃的骨頭。
李乾順透過北境一直在與大遼聯絡,在知道大遼陷入僵局後,他下令党項軍停下進攻的腳步。
鳴沙城失守、應理城被焚的訊息很快傳到東京。
朝中對此有些擔心,畢竟這麼快就連失兩城,有些影響士氣。
不過趙煦和宰執們都還穩得住,他們更清楚內情,這種小城,如果党項人不計後果地進攻,肯定是守不住的。
就像大宋攻遼,看著連下數城,但拿不下兩京,等到契丹人大舉反攻,大宋也不一定守得住。
蘇過對西夏的異常舉動有些在意,党項人內外交困,不可能在這種時候還猶豫不決,李乾順肯定是在秘密謀劃什麼。
在對著地圖一城一城的檢視部署後,蘇過連夜進宮 ,向趙煦請旨,緊急派出了多支傳信小隊,希望能補上西北防禦的疏漏處。
在雙線大戰的氛圍中,東京城的這個冬天也變得不消停,奇葩的事一樁接著一樁。
首先是有言官上書,表示折克行棄城避戰,理應治罪,韓忠彥軟弱無能,全聽武將安排,西線統帥應該換人。
趙煦在朝會上大發雷霆,直接下旨將上書之人押送崖州安置,永不錄用。
第二件事是京城裡有小報開始大肆宣揚宋軍在西北的失利,對北伐軍遲遲未能拿下大同府和析津府也是頗多怨言。
如果說第一件事還可能是大臣搞不清楚方向,想求表現,結果馬屁拍到馬腿上,那麼這第二件事就是赤裸裸的陰謀了。
對大宋的勝利隻字不提,對大宋的失利添油加醋,意圖引導民間輿論,製造恐慌。
這手段蘇過太熟悉了,他之前為趙煦造勢的時候也用過,於是委託高俅和張三打探了幾日,便讓李直方帶著皇城司的人出手,封了幾家私自印刷報紙的作坊。
至於背後的人,遼、夏兩國都有,被皇城司的人好一通毒打,不過他們一直潛伏在東京城,也沒什麼情報可以提供的。
於是兩國密諜在被皇城司拉著遊了一圈東京城,當眾闢謠了之後,直接在鬧市砍了。
蘇過趁機鼓動趙煦,要求朝廷出報,同時,放開對民間辦報的禁令,改為監管。
大宋建立後,因為重視文教和印刷術的進步,所以唐朝的邸報發展成了朝廷的官方報紙,又稱朝報。
基本上半月到一月可以出上一刊,內容包括刑部的律法實施情況、禮部的外交事務、兵部的軍事調動,甚至皇帝的起居言行、朝廷的重大決策、官員的升遷罷黜等訊息也有所涉及。
當然,這些資訊都是嚴格稽核的,首先是各個衙門上報到進奏院,進奏院選定內容後,還要交給三省的執政們審閱,這才能印出來,而且是作為內部刊物。
這樣的朝報,訊息滯後,而且毫無趣味性,所以民間慢慢開始出現私印版本,稱為小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