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涿州的僵局
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0章 涿州的僵局,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遼在南京道集結了三十萬大軍,除了對宋軍主力所在的涿州和易州進行圍攻外,也試圖繞後偷襲宋軍的糧道。
這裡還有一段歷史淵源。
當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涿州全境都為大遼所有,後來周世宗柴榮北伐,所到之處敵人望風而降,四十二天之內收復三州三關十七縣。
這裡面就包含了涿州下轄的容城和歸義兩縣的南部,柴榮設立雄州管理這塊地盤,宋朝繼承了後周的這一遺產,宋遼雙方在這一帶以拒馬河為界。
所以形成的局面是在大遼和大宋境內,都存在一個容城縣和歸義縣,中間以一條河為界。
兩國都宣稱整個容城和歸義是自己所有,也都行使管理權,這兩地的百姓需要同時向大宋和大遼繳納賦稅,服兩國差役,大宋內部稱這塊區域為“兩屬地”。
這麼聽起來,好像兩縣的百姓挺慘的,肯定都得跑光。
但事實正好相反,大宋這邊的雄州戶數在幾十年中一直處於暴漲狀態,如今統計的兩屬戶已達一萬六千餘戶,比神宗熙寧年間的四千戶翻了好幾倍。
原因很簡單,兩國都試圖拉攏這一帶的百姓,所以名義上是需要向兩國納稅服役,實則減了又減,最後反比其他州還少得多,遇到災情,兩國更是爭相賑恤。
再一個原因就是大宋在雄州設有榷場,雖然主要進行官方貿易,但對百姓來說,隨便弄到一點份額都足夠過上好日子了,所以大家趨之若鶩。
當然,以上只是好處,壞處也是有的,主要就一點,社會地位低。
大宋是限制雄州百姓遷出州界的,身份也屬於低人一等的雜類,就是二等公民的意思。
宋遼開戰後,大宋如願佔領了拒馬河的南北兩岸,使得兩縣重歸完整,但幾十年來兩岸百姓與兩國朝廷的相處之道,讓大家有些忐忑不安。
不開戰的時候自然是兩國的好處都拿,如今都已經打起來了,大家又怕秋後算賬,所以拒馬河以北的漢人紛紛渡河,逃入雄州境內,一為避戰,二為表示誠意。
宗澤在契丹人襲擾糧道後,便讓王舜臣進駐易州,放棄了淶水城,自己則率部南下,駐守人都快跑光了的歸義城,與涿州、易州形成掎角之勢,守護宋軍的補給線。
同時,宗澤派人向南逃的百姓發出呼籲,表示大宋有能力保護他們,希望他們能返回家園,不要耽誤了春耕。
與大遼的交戰是一場持久戰,宋軍急需當地百姓的支援,否則佔領一塊荒地,什麼物資都要靠長途運輸,消耗太大。
朝廷也下旨免去了新收復州縣的三年賦稅,並高於市價在當地收糧。
在這些努力下,總算是勸回了拒馬河北岸的大部分百姓,也讓宋軍的糧食供應沒有再增隱患。
涿州城下,耶律斡特剌親率二十萬大軍攻打,一連數日,連城牆的邊都沒捱上。
耶律儼領著剩餘的十萬大軍在外遊蕩,想和宋軍來一場遭遇戰,可種樸十分警覺,遊騎四出,遇到契丹大軍便遁入城內,根本不在外交戰。
反倒是耶律儼的後勤隊伍多次被種樸的騎兵抓到,雖然沒有被宋軍得逞,但也是風聲鶴唳。
雙方在涿州到白河溝之間的區域僵持了近一月,除了宋軍主動放棄的淶水城,契丹軍毫無斬獲。
耶律斡特剌雖是契丹猛將,但攻城並非他的強項,宋軍的戰術又十分明顯,就是一城一城的和契丹人耗,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等大同府失守的訊息傳到析津府後,耶律斡特剌擔心後方不穩,命耶律儼率領十萬人先返回了析津城內。
蘇過在快馬返回東京後,立即入宮向趙煦彙報了此行的相關事宜,同時請朝廷趕緊將防線前移,保證進攻部隊的補給線。
趙煦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