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7章 急於立功的呂惠卿,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段正淳父子因為波斯使臣前來大理,居然先去拜訪高泰明,並稱其為高國主一事大動肝火,在朝堂之上與高泰明發生激烈爭吵。

高泰明先下手為強,直接派兵包圍了皇宮,但被段和譽提前跑脫,只能先軟禁了段正淳。

大理開國皇帝段思平,是在取得了滇東三十七部的支援後,再與洱海的高、董兩大貴族聯手,這才滅了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今大理)。

所以段和譽出逃後,直接來到了段家的大本營滇東,一來尋求庇護,二來方便向接壤的大宋求救。

西南的事還在路上,太原的呂惠卿又坐不住了。

自開戰以來,隴右和西北五路主動出擊,各有斬獲,這也就罷了,連初出茅廬的張叔夜都在河北東路兩勝契丹人,獲得朝廷的褒獎。

他呂惠卿身為一眾新黨的前輩,熙寧變法中的二號人物,卻在雁門關寸功未立,只是和契丹軍隔關相望。

這樣下去,他何時才能還朝。

於是呂惠卿從當年楊業的成功中得到啟發,又結合了最近張叔夜的例子,仔細謀劃了一番。

簡單來說,就是派騎兵抄小路穿過雁門,到契丹軍背後製造混亂,然後他再命大軍從雁門關殺出,兩下夾擊契丹人。

如果不成功,那這支騎兵就和張叔夜一樣,找地方蟄伏下來,使契丹軍不敢全力闖關。

要說這個計劃一無是處,那是有點冤枉呂惠卿了,但成功的條件太苛刻了,一來楊業那樣的猛將難求,二來契丹軍如今並沒有攻城的意願,正老老實實地安營紮寨,三來雁門關外可是契丹人的地盤,這支騎兵出去了根本沒地方藏身。

所以這個計劃,從一開始便是看著考慮周全,實則全靠運氣。

呂惠卿身為河東路的最高指揮,駁斥了底下人的反對意見,他最後的妥協,是同意騎兵在外若尋不到機會,不用強行進攻,可以原路返回。

部署完行動計劃後,八千騎兵便在河東路從事何灌的帶領下,從西陘寨走小路出了雁門。

朝廷知道呂惠卿的軍事安排,已經是幾日後了。

蘇過憤怒地將文書扔在地上,對著章惇說道:“當初我提議換下呂惠卿,你們都為他作保,眼下如何,你們一起給他陪葬嗎?”

章惇面上有些難堪,回道:“結果尚未可知,何必說得這麼難聽。”

曾布也從旁勸道:“領兵之人何灌,武舉登第,韓太保稱其為奇士,當不會莽撞行事。”

韓太保即是韓縝,元佑更化時他與蔡確、章惇被並稱“三奸”,後來以太子太保致仕。

“不莽撞又能如何,”蘇過冷笑道:“契丹人又不是傻子,同一個地方,同樣的戰術,還指望他們跌兩回嗎?肯定早就有所防範了。”

趙煦揮手製止了蘇過,問道:“如果遼軍早有準備,那會怎樣?”

蘇過怒而不語,章惇臉色也十分難看,替他答道:“好的情況是何灌無功而返,差的情況則是八千騎兵被敵人大軍困在雁門關外。”

“可有補救之法?”趙煦急問。

蘇過搖頭道:“呂惠卿擔心朝廷阻攔,故意晚傳訊息,如今恐怕已經打起來了。”

“臣願前往代州,代理河東軍務,”章惇上前奏道:“無論雁門是何情況,臣必定誓死守衛太原。”

見章惇如此說,蘇過也平復了下心情,說道:“呂惠卿只是貪功,還不至於蠢到開城迎戰,這八千人是危險了,但雁門關卻未必。”

他氣就氣在這裡,明明守住就是勝利,非要作怪,朝廷攢出八千騎兵多不容易,就這麼出去送。

趙煦也知道事情緊急,立刻同意了章惇的要求,並令皇城使梁從政同行,前去將呂惠卿就地免職,檻送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巔峰召喚完整版

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