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年終總結會
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2章 年終總結會,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紹聖四年的年終總結會,也算是對蘇過這些年的一次小結。
青唐收復後,隴右都護府的勢力一直向西方延伸,接收了黃頭回紇的部族和土地;
河西之地迴歸後,西州回鶻與大宋接壤,隨即遣使向大宋稱臣納貢;
取自西夏的另外幾州,則將宋夏的邊境線再次向党項人的興慶府推進了不少;
河北諸州擋住了契丹人的上一輪攻勢,對未來的宋遼大戰做了一次預演;
西南這邊,自杞、羅殿兩地成了大宋的羈縻州,又有親近大宋的段和譽坐鎮鄯闡府,邊境無憂。
總的來說,擴地不少,但主要的敵人大遼並沒有被削弱,而且大宋近些年的接連伐夏,還將西夏徹底地推了過去。
失去了河西之後,西夏只能緊緊抱住契丹人的大腿,等著再找機會從大宋身上咬下一塊來,就像党項人的先祖們所做的那樣。
大宋的鋒芒畢露,也勢必引起了大遼的警覺,所以下一次的大戰,一定是大宋一家對付遼、夏同盟了。
宰執們對於擴地的喜悅遠不如趙煦和蘇過,因為打下的土地越多,與周邊國家結仇就越深,就需要更多計程車卒去駐守,這些都會令他們感到憂慮。
對於他們來說,國內新法的施行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在海上絲綢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的帶動下,大宋的商業進一步發展,商業稅和徵榷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兩稅。
徵榷是指國家專賣的部分,比如食鹽和茶葉等物資的專營;兩稅指的大宋繼承自唐朝的春、秋兩稅之法,春季徵收錢和絹布等實物,秋季徵糧。
但這個比例的變動並不是全是因為商業發達,而是大宋不抑兼併,大量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上,這幫人有的是法子偷稅漏稅。
方田均稅法可以解決部分漏稅的問題,但想解決土地兼併,青苗法和地方政府的糴糶政策更為重要。
苦哈哈的農戶們抗風險的能力是很差的,一旦遇上什麼天災人禍,就難免走上賣地的老路,而國家有責任為這些人提供保障。
不管什麼條例,讓農民能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都是最基本的,所以一千多年前的孟子說“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近一千年後“耕者有其田”的觀點又開始被頻繁提及。
蘇過正在遐想中,被趙煦點名問道:“蘇卿對賦稅之事如何看?”
“眼下既然國庫充盈,首先當減少兩稅,”蘇過上前道:“往後商稅還會擴大,應趁此機會調整兩稅的比例和去除一些地方雜稅。”
大宋看似商稅的比重高,但其實對農民的盤剝並不少。
舉個例子,開封府徵收秋糧,等你趕著驢車將糧食送到縣衙時,官府會說倉庫不在此地,需要你親自送過去,如果不願意,那就支付一筆腳力錢,稱為支移。
如是種種,不勝列舉,就和之前的新法條例一樣,看似很公道,但到了地方完全就失控了。
蘇過的這個提議很快得到宰執們的認同,為百姓減賦,那可是盛世之舉。
說完這一句,等他們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蘇過又開始走神了。
不知不覺間,穿越來此已經快十五年了,前世的事都變得模糊起來,就像是一場夢,只有眼前的這個大宋才是真實存在的。
再往後,淡薄的記憶就真幫不上什麼忙了。
結束了這場讓人振奮的總結會後,蘇過便進入新年假期了。
這個春節,一直在外做官的大哥蘇邁也回了京城,蘇軾一家難得地齊聚了。
蘇過舉薦了很多人,但自家兄弟這邊,卻從沒有開過口。
一來蘇軾不贊成,二來蘇邁不算出挑,蘇迨無心仕途,所以也就罷了。
如今蘇過聖眷正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