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8章 夯實根基,季漢大司馬,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些猶豫,說道:“今魏人尚未來攻,則就舍城南遷民,太過可惜!”
“不然!”
諸葛亮輕撫羽扇,沉聲說道:“聖人言,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居危地則危,居安地則安。山水地形,兵者不得不察,關乎成敗之法。時又言,廟算多者則勝之,廟算少者則敗之。”
“商於六百里地,民寡而兵稀,不足以蓄大兵。設賊以萬人猛攻商於,三萬人臨襄陽,兩萬人設伏于丹水。是問陛下,將何以救之?”
劉備的眉頭漸漸舒緩開來,不得不說諸葛亮說的非常正確。
“雞肋~”
劉備悠然而嘆,說道:“孔明不僅善政,亦知兵事。商於如雞肋,食之無味,失之可惜。”
言語初落,侍從快步入殿,說道:“啟稟陛下,廣陵八百里加急!”
劉備拆開木盒,得見信上竟是霍峻放棄商於的建議,不禁遞給孔明,感嘆說道:“孔明與仲邈所見相同爾!”
“霍督居千餘里之遙而憂心國事,蓋世之少有!”諸葛亮讚道。
見帳下兩大文武建議自己捨棄上洛,劉備也不猶豫,吩咐說道:“來人,書信鎮西將軍言,人與地二者,當先存人後存地。今商於孤懸漢北,令其速遷商地百姓至漢水。及克宛城,商於再得易矣!”
“諾!”
侍從奉命而下,替劉備撰寫書信去了。
“對了!”
劉備想起一件事,問道:“仲邈欲令江淮舊民回居江淮,諸君以為江淮臨近邊事,常遭兵亂,難以樂業復土,有失民喪土之險。不知孔明以為如何?”
諸葛亮蹙眉而思,說道:“遷與不遷二者各有利弊,不遷者,欲令百姓樂業,出糧納賦,以助陛下北伐;遷者,除淮民思鄉之故,亦有進圖中國之念。”
“自出淮水起,泗、沂二水因戰亂、屠城之故,百姓十不存一。陛下欲令霍督取齊地,江淮百姓不多,則不足以服徭役;徭役不足,則糧草有匱乏之險。今為中國長遠計,宜當令江淮民眾歸鄉,夯實根基。”
霍峻之所以提出要大規模復興江淮,實際上他看到了從青徐北伐的缺陷,漢末的情況不同於東晉、元末。
劉裕之所以能下青州,除了破碎的北方外,實際上與東晉在江淮長期的經營策略有關。東晉在肥水大敗苻堅,江淮根基仍存。那時劉裕從下邳出發,有穩固的江淮為依仗,故而才能直搗青州。
元末時期,雖因黃河奪淮,江淮土地鹽鹼化,致使江淮衰弱。但卻別忘了因黃河奪淮,元朝修建有了京杭大運河。
徐達能橫掃北方,掃滅元朝。除了徐達驍勇善戰外,還有京杭大運河之故。江南的糧草可以透過大運河源源不斷運往前線大軍,從而保證北伐大軍不會缺糧。
今霍峻再次要求大規模發展江淮,是因為當下的江淮不能再侷限於自保,而要展望青州。這般情形之下,霍峻必須要為自己的後勤所考慮。
到時候自己因糧絕而退兵,即便沒失敗也會被人算作兵敗。世上之人從來只看作戰的結果,而不會憐憫你為何失敗。
劉備沉吟少許,說道:“朕欲準仲邈奏疏,不知以孔明之見是?”
“稟陛下,臣以為可行!”
諸葛亮拱手說道:“世人多無遠見,畏難而知退。霍督為復中原,自下江東起,以千人得有數萬精兵,以荒廢皖城,苦戰十餘載,而擴得六郡,縱吳起復世,蓋不能效之。今令其經略江淮,陛下宜當器信之。”
諸葛亮真不是誇大霍峻的功績,劉備下江東以來,幾乎沒給霍峻特別大的幫助。僅有在戰事緊急之故,派遣兵馬支援,但後續又收回了兵權。
初期,霍峻帳下士卒是以霍、高二氏部曲為主,後來招募礦工,再募水賊而建軍,逐漸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