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0章 北伐之議,季漢大司馬,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魯肅、蔣濟經略江淮已有五六年之久,從長江入淮水最重要的邗溝與肥水運河皆被疏通,在江北開墾的荒田早已成為熟地。加之江淮背靠荊楚、江東,舟舸運送糧草,從江淮進軍已是可行。
“霍督兵者之言實乃高見,大王當可從之。”
諸葛亮持扇拱手,說道:“曹操暴虐,前討徐州,屠民於泗水,家鄉子弟無不念父兄之恨,亡碑孤墳尤在。而大王不畏兵寡,救民於水火,能得人心。”
“今大王趨兵入徐淮,百姓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獻糧出力以助王師。望大王深思明理,不可草率出兵。”
龐統敘述太過宏觀,而霍峻、諸葛亮卻能從戰術、民心上論述二者利弊,這讓劉備更傾向於從徐淮進軍。
其一,如霍峻所說,打襄樊容易陷入攻防戰。三、四萬的兵力,憑藉地勢、營壘足夠榨乾南漢的兵力。南漢能贏下漢中之戰,便是利用自己防守方的優勢。
其二,他在徐淮奮鬥幾年,手下文武也多有徐淮人士,對於徐淮有不一樣的感情。
其三,諸葛亮從民心角度上的分析多有道理,攻打一個地方,當是打擊敵寇的薄弱處。
如今雖然距離曹操屠殺徐州百姓已過去二十年,但不代表徐州百姓忘記了這件事。如諸葛亮所言‘亡碑孤墳尤在,家鄉子弟無不念父兄之恨。’民心不可不用。
“大王!”
龐統想再說些什麼,卻被劉備抬手打斷。
劉備可不似袁紹,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作為出身北地的他,做了決定便不後悔,大不了繼續努力。
決斷一番,劉備捋著鬍鬚,說道:“得聞諸卿高見,孤多有裨益。經略巴蜀,為長久之計,當緩緩圖之;兵出襄樊,則與曹操針鋒相對,狹路而爭,此不利我南軍。”
“兵進淮水,地形寬闊,利於機動,淮水運糧便捷。今孤深思之後,此戰可出兵徐淮,乘舟過肥水,通邗溝,北伐壽春,兵入下邳。”
襄樊之戰,註定是狹路相逢的肉搏戰。南方雖被劉備整合起來,也建立起四萬中軍,但不代表劉備就有硬實力與曹操列陣廝殺,強啃城池營壘。彼時即便勝了,南漢軍力也多半枯竭。
“大王英明!”眾人拱手應和。
龐統見劉備已是堅定決心,情緒略有低沉,但也拱手認同劉備的決定。
“大王既是出主力向壽春,不知江陵、漢中二部,當如何安排?”法正問道。
劉備思慮少許,說道:“孝直言漢中可出兵關中,以驚關西兵馬,孤深以為然。今且讓翼德為主將,伯言為副將,興霸留守漢中,出巴蜀之兵二萬,以為佯軍。何如?”
“大王,上庸申氏兵馬不可不用,可抽數千兵馬,令其從徵。”法正建議道。
“善!”
劉備微微頷首,說道:“至於江北,讓雲長領江陵兵馬,督江夏一軍,觀形勢而進,務必以保衛武漢為上。”
既是北伐徐淮,中路的南郡、江夏二軍則不能輕舉妄動,劉備交由關羽統領,則是讓關羽機動行事。
“明歲春時,孤興兵十萬出征,孝直、士元為參,子龍、漢升、叔至督中軍四萬,責命江左、江淮出兵六萬隨徵。”
劉備從榻上起身,吩咐說道:“出征之後,由孔明留守武漢,總理國中朝政。太子監國,督促其好生學習。”
“諾!”
(本章完)
<b><\/b>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