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何去何從
五十夜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何去何從,五十夜妖的新書:看不見的陰影,五十夜妖,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9月中旬,夏末初秋的季節,臨海城市南江依舊悶熱難耐,高溫連日不退,寬闊的馬路上人車鮮少。世間因缺少人氣而顯得了無生機,只有枝丫間的知了在不知疲倦地吟唱著,還有掛在牆上的空調外機在吱吱作響。
馬路一側,有一個偌大的庭院。庭院大門口,沒有掛任何標識,只是在門前的矮牆上,留有明顯的標牌痕跡。不過,熟悉這裡的人都知道,那是復華集團的新聞媒體中心。那麼,現在“復華集團新聞媒體中心”的牌子為什麼被摘下了呢?不知內情的人自然不知道原因,此時此刻,只有在院內工作的人都揪著心、吊著膽。
一眼穿過圍牆,入眼盡是庭院內一棵棵比女人腰圍還粗的香樟樹,巨大的樹冠遮雲蔽日,甚至擋住了一高一矮兩幢子母樓。由於兩幢樓房的牆壁上長滿了爬山虎,整個院子綠意盎然,在這樣酷暑末日,顯得尤為靜謐而清涼。
這院子是清末民初的建築風格,以前一直是市民政部門的辦公大院,後來市政府建設了新的行政大樓,民政部便搬走了。院子空置半年後,市政府深化改革發展之路,“南江市委改革與發展領導小組”揭牌進駐,開始著手研究本市老舊破小企業整合方案。為了給那些瀕臨倒閉、沒有發展前景、存在汙染環境問題等企業一個出路,且鑑於如何安置那些計劃中關停並轉企業職工的初衷,復華責任公司因而在這個院子內應運而生了。
復華責任公司經過二十幾年的迅猛發展,現如今已是市屬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復華集團。十多年前,復華集團在市中心繁華地段建造了總部大樓——復華大廈,集團領導機構及子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門,便搬去了復華大廈辦公,其中包括企業文化部,此庭院只留下了集團企業文化部旗下的新聞媒體中心。
復華集團的新聞媒體中心,曾經是一個有著兩百多名職員的龐大機構。庭院內的子母樓建築,正對院門的大樓是一幢有六層高,院內右側另一幢為三層樓,兩幢樓呈直角L型狀,即可獨立進出,內部又相互貫通。在六層高的大樓內,分別有復華媒體部、復華日報編輯部,以及復華文藝雜誌、復華技術雜誌、港口與碼頭雜誌,復華地產雜誌等等編輯部門集中在此辦公。三層那幢樓,原為復華產業與發展研究中心,現在,研究中心改名為研究院也搬走了,一、二層樓被改建成了復華陳列館,三樓則是復華圖書館,留出兩間辦公室,供《復華志》編輯部使用。
復華集團於國企改革的大潮中誕生,在逐日轉型發展壯大中又從來沒有停止過改革。如今,曾經銘刻在庭院門前“復華新聞媒體中心”的不鏽鋼銘牌,已經移去了復華大廈。門庭冷落車馬稀,時過境遷,以前院內停滿車的車位,現在顯得空空蕩蕩,只有零星幾輛小車還倔強地停在那兒,多多少少顯得孤單落寞冷。
這天的下午三點左右,一輛小車由遠而近,速度由快而慢,行至門前,檔杆自動抬起又落下。小車不需停頓,徑直開至樓前停下,自然是固定車。
停車位有的是,隨便停。然而,車是停了,卻不見人下車來。
過了許久,起碼超過了一刻鐘,站在門口陰涼處的保安見狀,似乎是感到奇怪,便跑過去附身在小車的左側,低頭向內察看。見駕駛人的雙手把在方向盤上,頭抵在手背上一動不動,也就禁不住更加感到奇怪了,
保安抬手輕輕地敲了敲車窗,輕聲叫道:“李主任、李主任。”
保安口中的“李主任”,名叫李尋安,是“復華文化”雜誌的編輯部副主任,主任由企業文化部的丁副部長兼任。
李尋安像是一驚,猛然抬頭側過臉來,一臉茫然的樣子,“哦、哦!”他嘴裡應著,見是保安,連忙禮貌地點點頭,並忙不迭地開啟車窗,“唉!有點犯困。”他這麼解釋了一句。
保安原本微皺的眉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