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阿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8章 洛陽一日遊,謀晉,石頭阿愣,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馮樂是解脫了,可是桓溫卻是背上了重重的包袱,他本就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一切努力奮鬥的結果都是希望自己的至親至愛之人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雖然跟馮樂在一起的日子不長,但是馮樂的包容與灑脫、溫婉與體貼都讓桓溫記憶深刻,跟她在一起就如同沐浴春風般開心。
現在,雖然桓溫知道這就是馮樂想要的生活,但心裡還是很難過,或者還是應了那句話,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吧。
回到洛陽後,天色已晚,在進城門的時候,桓溫停下了腳步,再一次回頭望望那如血的殘陽,仿若又看到了馮樂那永遠微笑著的清秀臉龐,桓溫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還她個太平盛世,讓像馮樂這樣的女人不再受這人世間的苦。
桓溫就這樣駐足良久,一直看到夕陽徹底淹沒到地平線之下後,才輕嘆了一聲,緩緩的進了城。
桓溫進了城之後,出城遊歷的將領和幕僚們也陸續的回了城,桓溫飯後無聊,便想到軍營裡看看他們都回來了沒有,沒想到一進軍營,就看到這幫人圍著火堆坐在一起有說有笑,一邊喝酒,一邊興高采烈的談論著今天各自的所見所聞。
看到他們興奮的樣子,桓溫也來了興致,於是便悄悄的在旁邊坐下來旁聽,而這群將領顯然沒有注意到旁邊的桓溫,而是繼續興高采烈的吃吃喝喝。
很快,桓溫便從他們口中知道了他們各自今天的去處,年紀最大的襄陽太守、建威將軍毛穆之去了蘇秦墓拜謁,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早年追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列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建成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毛穆之引蘇秦為偶像,所以便首先去拜謁了蘇秦墓。
而冠軍將軍鄧遐因為信佛,所以便去了城西的白馬寺,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廟,漢明帝因為夢見了金人,得知了西方有佛,便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佛,蔡、秦等人歷經三年,行程上萬餘里路,從大月氏國請回了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到中國弘法佈道,二位高僧與東漢使者一道回國,用白馬馱回了大量的佛經、佛像;漢明帝將他們安排在了負責外交事務的鴻臚寺暫住,後來又專門興修了一座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便取名叫白馬寺,其中“寺”這個稱謂就是來源於“鴻臚寺”,從此以後,“寺”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東漢末年,袁紹組建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攻打到洛陽時,一把火燒了洛陽城外二百里內的房屋,白馬寺也被燒燬,直到曹丕稱帝后,才又重建了白馬寺。
而習史好文的主薄顧愷之聯同武陵太守朱序,一共去了洛水南岸,參觀了那裡的漢明堂、靈臺和太學等舊址;明堂是帝王宣明政教、配祖祭天的場所,而靈臺則是用來觀天像的天文臺;太學則始於漢武帝時期,是朝廷所設的最高教育機構,雖然太學是漢武帝所設,但其實太學的職責很早的時候就有了,只是那時候不叫太學,而是另有稱謂,五帝時代的太學名叫成均,夏為東序,商為右學,周為上庠;那個時候雖然有了太學的職能,但是明堂、太學職責沒有分清,佈政、祭祀、學習等各種活動都攪和在一塊兒,所以並不具備封建教育的專業性與系統性,所以只能說是太學的萌芽。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提出了“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是漢武帝在京師長安設立了太學機構,此為太學之始。
後來至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開始零落。
到了東漢光武帝時,太學又開始興盛,最高峰時太學生達到了三萬餘人,為歷史之最。
魏興太守江彪和參軍王凝之則是東出建春門,去了東石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