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阿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7章 殺胡令的原因,謀晉,石頭阿愣,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聽到蔣幹的指責,戴施有些坐不住了,儘管他不否認是司馬懿當年的屠城政策造成了今日鮮卑族的坐大,但是作為效忠於司馬氏的官員,聽到別人這樣指責自己的朝廷還是很生氣的,所以戴施站出來對蔣幹反飢道:“鮮卑七部,段部最強,現在你們卻被最弱的慕容部打敗,只能怨你們自己能力不足,能力不足就不要稱帝,若不是冉閔公然的稱帝,鮮卑軍也不會打到這裡來。”

戴施這又說了一個事實,鮮卑共有七部,而段部是最強的,鼎盛時期連晉朝的大司空劉琨都不得不依附於段部的羽翼之下,而即便是強如段部,卻依然不得不臣服於後趙的石虎,而現在冉閔取代石氏稱帝於中原,卻不能擊敗遠不如當年段部鮮卑的慕容部,其實就是在諷刺冉魏政權自不量力,所以才會釀成此大禍。

對於戴施的指責,蔣幹無言以對,其實當年蔣幹是反對冉閔稱帝的,在當時的漢人心中,晉室依然是正統,所以蔣幹的意見是應當向晉朝稱臣,以爭取晉朝的援助,若是那樣的話,那麼冉魏在中原的局面將會得到根本的改觀。

但是冉閔不聽,在冉閔看來,東晉已經放棄中原,偏居一隅,已經不得人心,而自己代趙而治,屬於正常的朝代更替,況且自己還有傳國玉璽在手,從當時的輿論來看,誰得到了傳國玉璽就是“受命於天”,自己不稱帝誰稱帝?

更為關鍵的是,在冉閔為後趙服務的時期,曾數次領軍南征東晉,打敗過大量的東晉將領,而且還數次屠城,對當時的東晉官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儘管當時雙方是各為其主,不得不為之,但是冉閔的內心還是擔心東晉內部會對他秋後算賬,所以在權衡利弊之後,冉閔選擇了自己稱帝。

冉閔稱帝之初也是想拉隴胡人的,畢竟當時的鄴城周圍全是胡人,所以頒佈法令只要胡人肯臣服於他,所以罪行既往不咎,但是沒想到胡人對冉閔根本不信任,在冉閔稱帝的第二天就開始大量的逃離鄴城,這讓冉閔非常生氣,也明白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於是便頒佈了著名的殺胡令:“若有漢人斬殺胡人,可以憑此胡人的項上人頭獲得獎賞”,並自己帶頭領兵屠殺胡人。

漢人早就受夠了胡人的氣,對胡人恨之入骨,所以冉閔的殺胡令一出,中原漢人群情鼎沸,開始肆無忌憚地屠殺胡人,為死去的同胞報仇,據說殺胡令出臺的第一天,鄴城就有上萬名胡人被斬殺,三天之內鄴城被屠殺的胡人就超過二十萬,隨後一年多的時間內整個中原大地被屠胡人超過百萬,羯族、匈奴和羌等少數民族險些被滅族,其中,羯族被屠殺的程度最高,幾乎遭遇了滅族之災。趙國最後一個皇帝石祗被部將劉顯殺害後,中原羯族僅剩幾千人,在中原已經無法立足的羯族為了生存被迫投奔了鮮卑燕國。

其他胡人也不好過,不管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偏僻的鄉野,漢人幾乎不分晝夜的攻擊身邊的胡人。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胡人開始舉族遷回草原,胡人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儘管後來幾個胡族政權組成聯盟共同對抗冉閔,但是冉閔神勇異常,屢戰屢勝,但是一拳難敵四手,在東晉始終不肯出手相助的情況下,冉魏政權漸漸被耗盡,此時冉閔兵敗魏昌城,雖然表面上看是偶然失手,但其實是冉魏政權國力空虛,無力支撐冉閔的連續作戰,冉閔無兵可用,最終才力竭而被俘的。

所以對於戴施的指責,蔣幹無言以對,若是當初冉閔選擇不稱帝,而是像其他政權一樣向東晉稱臣,說不定東晉會派兵援助冉閔,到時候東晉的大軍再加上冉閔的英勇,消滅諸胡指日可待,然後歷史不容假設,事實就是事實,現在冉閔被俘,冉魏政權其實已經形同虛設,若是再得不到東晉的支援,那麼他們這些冉魏政權的官員都將死無葬身之地。

此時的現場,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雙方互相指責,又都也說服不了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妖孽小書生

戲命師本尊

明之燭

石頭阿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