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阿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3章 桓溫入朝鋪政,謀晉,石頭阿愣,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開始,逐步的推進改革。
褚蒜子之所以建議土斷開始,雖然土斷政策也不可避免的會觸碰到士族們的利益,但是又不會動搖他們的根基,只是讓他們損失一點利益而已,而這點損失又在他們的可承受範圍之內。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土斷政策已經推行了數輪,因為效果顯著,所以也得到了部分士族門閥當中開明人士的支援。
土斷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初年,早在晉武帝司馬炎當政時期,汝南王司馬亮、司空衛瓘就曾上書晉武帝,建立推行土斷,恢復漢代鄉舉裡選法,即戶籍都按住地編定,取消客籍戶,舉薦人才由鄉里來評定。
當然,西晉年間的土斷主要是為了解決人才舉薦,為的是糾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東晉推行土斷更多的是為了針對當時僑人和僑州郡而實行的政策。
在桓溫在荊州推行土斷之前,晉成帝司馬衍就曾推行過土斷,因為當時的年號是鹹康,所以也稱之為鹹康土斷。
鹹康土斷推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江淮地區發生了流民叛亂,為了解決流民問題,晉成帝下令推行土斷政策,這也是東晉第一次推行土斷。
其實東晉建立之初,就面臨著流民問題,當時因為永嘉之亂,五胡肆掠中原,北方大量流民湧向南方,東晉王朝為了安置這些流民,就設立了許多僑州、僑郡、僑縣來進行安置,流民只在這種僑立的地方機構登記,所以也被稱為僑人,僑人的戶籍稱為白籍,不算正式戶籍,入白籍者不負擔國家調役。
僑人有的相對集中,有的居住分散,“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東屆海隅”。他們雖在僑縣登記戶籍,卻不住在僑縣寄治的地方。僑州和它所屬的郡縣也不是都在一處,有的相距很遠,管理極為不便。
僑州、郡、縣開始也只是辦事機構,並無實土,所以僅在晉陵一個郡當時就僑立了徐、兗、幽、冀、青、並等六州的十多個郡級和六十多個縣級機構。
各州僑人既和原來的江南土著百姓雜處,又彼此相互混居,卻分屬於不同的州、郡、縣管理。
流民南下之初,多數還想重返故里,所以莫不各樹邦邑,思復舊井。而且流人初到,並無產業,為了安撫他們,憑藉他們的武力為北伐資本,也不能不給以優撫特權。
但是因為東晉的統治階層不思進取,枕於享樂,所組織的幾次北伐接連失敗,流民重返絕望,居處的久了,人民就要安其業。
僑人中的上層已多佔有田園別墅;下層的除了淪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透過開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為自耕農民。
他們與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所以讓江南等地的土著居民很是不滿,再加上士族們又從中漁利,所以最終爆發了江淮流民大起義,東晉王朝費了好大勁才鎮壓下去,所以基於此,晉成帝決定推行土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