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阿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0章 崤函古道,謀晉,石頭阿愣,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而,此時的前秦已經不是前幾年的前秦,在苻堅的勵精圖治與王猛的竭力輔佐下,前秦國內政治安定,百姓富足,已經呈現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再加上剛剛吞併仇池國,聲威大振,前涼君主張天錫、吐谷渾君主碎奚、隴西鮮卑乞伏部首領乞伏司繁皆譴使向前秦進貢稱藩。
苻堅也先後授予前涼君主張天錫為大將軍、大都督、督隴右關中諸軍事、護羌校尉、涼州刺史、西平公。
授予吐谷渾君主碎奚為安遠將軍、漒川侯。
任命隴西鮮卑乞伏部首領乞伏司繁為使持節、都督討西胡諸軍事、鎮西將軍。
此時的苻堅年僅二十幾歲,登基沒有幾年,就取得了父輩們所沒有取得的成就,因此在國內的威望達到了極點,苻堅本人也是意氣風發,志得意滿,整個前秦國內空前的團結。
在這樣的背景下,桓溫意欲西征前秦,自然是要掂量一下子的,但是桓溫有桓溫的想法,他清楚的知道苻堅與王猛是君聖臣賢,若是不在這個時候進擊前秦的話,再給苻堅一些時間,前秦只會更加的強大。
再加上此時前燕國內因為小皇帝剛剛登基,局勢不穩,無暇顧及南邊戰事,所以桓溫決定趁這個空檔,調集兵力進攻前秦,他命令青州刺史桓衝、豫州刺史桓豁、徐州刺史鄧遐、兗州刺史朱序留下少量的兵力以防禦前燕軍隊之後,大膽的將大部分兵力抽調到了洛陽,在洛陽聚集起五萬大軍組成東路軍,由司州刺史毛穆之擔任主帥,輔國將軍戴施、鎮北將軍陳佑為前鋒,沿著崤函古道,經宜陽、陝縣,全力進攻前秦的東大門涵谷關,準備扣關攻入關內,從東面進攻前秦。
同時,桓溫又任命益州刺史周楚為主帥,梁州刺史孫恩、建威將軍劉建為前鋒,率軍五萬組成西路軍,分別從益州的汶山郡、梁州的漢中郡進攻原仇池國的陰平、武都二郡,以牽制前秦西邊的部隊,防止其揮師東進造成東路軍的進攻壓力。
而桓溫之所以讓西路軍進攻原仇池國土的陰平、武都二郡,另一個原因就是想震懾周邊想要投靠前秦的地方政權,讓他們知道東晉依然是老大,以減弱前秦的影響力。
昇平四年十月,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兩路大軍同時出發,東路大軍由毛穆之率領,浩浩蕩蕩的進駐涵谷關邊上的陝縣,進駐陝縣之後不久便開始組織進攻涵谷關。
涵谷關是崤函古道上的咽喉之地,而崤函古道又是長安與洛陽之間的惟一一條通道,崤函古道的“崤函”是指古崤山和函谷關,崤山是秦嶺東段的較大支脈之一,西南端與華山山脈相連,大致分佈在宏農澗與洛河之間,自西南向東北一直延伸黃河岸邊,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而函谷關,即秦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從西周起,西安與洛陽之間的崤函古道,作為長安與洛陽兩個古都之間的通道,在詩經中成為政治清明的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這條通道又支撐起秦國東出吞併天下之心;
兩漢魏晉之際,它又一直擔負著東西二京的交通,成為帝國的重要軸線。
又因地勢險要,在古代戰爭史上極富盛名的函谷關、潼關兩大名關聯袂雄踞,構成了史上最強的雙重防禦屏障,進可攻退可守。
崤函古道又以三門峽為界劃分東西兩段,一是因為三門峽以西的古道分為兩條通達洛陽,一條是途徑澠池到函谷關的北崤道,另一條是途徑宜陽的南崤道,毛穆之率領東路大軍走的就是第二條途經宜陽的南崤道。
二是三門峽以東的古黃河流速減緩,可以通行大船,無論是貨運還是兵運皆可依靠水運的便利,而三門峽以西的黃河河段,水流十分的湍急,而且河中央還有鬼門、神門、人門三大礁石阻擋,船隻航行異常兇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