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阿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1章 大戰前的戰略博弈,謀晉,石頭阿愣,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聽聞褚蒜子最終決定出面代替桓溫輔政之後,桓溫很高興,畢竟褚蒜子跟自己還是一條心的,由褚蒜子輔政,桓溫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徹底放下心來,專心考慮攻伐之事了。
於是乎,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桓溫率領臨時拼湊起來的五萬大軍,從江陵出發,順著當年自己滅蜀的老路,浩浩蕩蕩的向益州進發。
由於此時桓溫手下老的將領都在其他地方參加滅秦之戰,桓溫沒有辦法,只得帶著新提拔的年輕將領率軍出戰,這些將領雖然年輕,但是因為都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戰鬥經驗也十分豐富,而桓溫此次選擇帶他們出征,也是想給年輕人一些鍛鍊的機會,提拔新的將領,也是為了防止老將領坐大,透過提拔年輕將領來平衡老將領的影響力,也算是桓溫的獨特發明了。
桓溫本想像上次那樣來個突然襲擊,透過長江水路直達涪陵,然後透過涪陵登陸,直取成都。
然而,前秦政權不同於成漢政權,成漢皇帝昏聵無能,東晉大軍已經深入蜀地數百里才知道敵人來攻,慌忙派出大軍抵抗,而前秦在苻堅的治理下政治開明、國力蒸蒸日上,兩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更重要的是,前秦在情報方面也非常厲害,也擁有像蝶眼臺一樣的間諜組織,前秦政權的間諜組織名叫懸鏡司,雖然規模上不如桓溫的蝶眼臺龐大,但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已成了規模,全國各地主要的大城市和關隘都有懸鏡司人員的存在。這些間諜人員的能力一點也不在蝶眼使者之下,因此在桓溫剛剛抵達江陵之時前秦就已經知曉,更何況桓溫率領五萬大軍入蜀這麼大的事呢?
因此在桓溫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前秦就已經開始做出重要的戰略部署,當然,這個戰略部署也是經過了苻堅手下諸多大臣猛將的反覆推演得來的。
經過研判,冠軍將軍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皆認為桓溫最終的登陸地點並不應該是在涪陵,而應該是在樂山,樂山雖然不如涪陵距離成都近,但是樂山有自己天然的優勢。
首先樂山地處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匯處,岷江由北偏東向南流,青衣江由西北匯入,大渡河由西偏南而來;透過這三條大江,就可以抵達益州境內主要的郡縣,所以慕容垂、姚萇的研判是桓溫應該不會像第一次攻打成漢那樣冒險千里進軍直插成都,因為明眼人都知道秦軍的戰鬥力要比成漢軍強太多了,二者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即便是桓溫真的突擊到了成都城下,也不可能像上次哪樣僥倖勝利,反而極有可能會因為孤軍深入敵境而被全殲,桓溫已經不是二十年前初出茅廬的桓溫,此時的他手握天下大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再冒這樣的風險了。
慕容垂和姚萇猜的沒錯,桓溫最終目標確實不是涪陵而是樂山,其實桓溫此次入蜀作戰準備了兩套方案,一套是如上次攻伐成漢那樣,率軍長驅直入,直達涪陵,從涪陵登陸進軍成都;另一套就是如慕容垂和姚萇所言,攻佔樂山,然後從樂山派兵傳檄益州各地,號召依舊臣服於東晉的地方勢力起兵攻打秦軍。
其實,桓溫自己也是在賭,那就是賭秦軍會自行撤退,畢竟東晉的北路軍和西路軍已經攻入秦國腹地,前秦國內的形勢不容樂觀,苻堅當時之所以反攻進入梁益二州其實更多的是想逼東晉退兵,所以桓溫的想法是,透過虛張聲勢,大張旗鼓的宣傳自己馬上要從涪陵登陸,直取成都這樣的新聞,來給苻堅製造壓力。
若是苻堅頂不住壓力率軍出益州,那怕是僅僅只是撤出成都,桓溫那麼就敢真的在涪陵登陸,然後重新複製當年長驅直入成都的經典案例。
而若是苻堅頂住壓力繼續堅守成都的話,那麼桓溫就會走第二套方案,也就是慕容垂和姚萇所猜測的那一套方案,率軍攻佔樂山,然後從樂山兵分多路,順著河流以朝廷名義召集益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