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節,大清女醫,二月花,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說這兄弟二人是誰?
不是別個,正是當朝皇帝玄燁的兩個兒子。一個是排行第二的太子胤礽,另一個是德妃所出,養在佟佳貴妃名下的四阿哥胤禛。
這倆人的名字聽起來都挺彆扭的是不?他不是什麼常用字啊。難道是為了顯示皇家的唯我獨尊與眾不同?其實,這倒是一項仁政了。
因為外面的讀書人在寫文章的時候,像皇帝皇子的名字,那都是需避諱的,否則就是“大不敬”。為了這個,被免了功名都是輕的!
前朝有個不錯的皇帝,名字叫“病已”,看見因為不當心寫了他名字,砍頭的人太多,後來就改名叫“詢”了。這麼比較一下,叫一個不太常見的“胤”字,絕對是百千讀書人的福音。
說這麼多,是因為這哥倆不好好在皇宮裡待著,跑到外面來,原也與這讀書人的事情相關。
…………
本年江南秋閨,有人密報考官貪賄。據說幾乎成了論位子分檔次弄錢的水準。明碼標價,第一名一個檔次,二三名一個檔次,前十名一個檔次,前五十,前一百,前二百,又是一個檔次。
有士子諷刺道:秋闈才滔滔,銅錢做金鰲。萬般皆下品,唯有送禮高。
密報到京城。聽見了這個訊息的人都嚇了一跳。
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那豈不是說,那些不送錢的,最多去爭取一下二百以後的幾十人的位置。而前二百,盡是些送了銀子的人。
科舉,是一個國家選拔人才,是多少人十年寒窗苦讀渴望著一朝風雲起自己能夠大展雄才的舞臺。焉能如此!
當年順治初年,天下還未平定,可是朝廷已經推出了科舉。可見這考試,對於穩定人心,對於鞏固政權,意味著什麼。
當時不少文人的習性,還停留在明末小抄夾帶成風的那個時候。李漁就曾經自稱“背三五百篇錦繡文章,進場去,只盼瞎貓碰個死耗子,遇到背過的題目,就做一回文抄公,立刻榮華富貴可期望”。
所以清朝開始考試的前兩年,真有人敢拿著小抄進來。明朝的八股文考了幾百年。鄉試府試殿試從地方到中央,這是多少文章,哪個考官敢聲稱自己全都背過?認不出來的。
當時的清政府是怎麼做的?清廷攜改朝換代之威,行鐵血政策。發現之後,絕無輕饒。重者掉頭,輕者長流放。用一個新生政權蓬勃向上砍倒一切的力量,生硬剎住了這股歪風。
文壇為之一清。
順治之後到了本朝,自從玄燁親政以來,大力倡導樸實之風。文藻華麗的篇章得不到重用,治人治心治學問的書生們,也就把捉摸詩腳韻律的心思,放在了關注民生並國家根本大事上面。
如今這好風氣不過十幾年,就有人敢在江南大規模收取賄賂,破壞這等安定團結的局面。這簡直是動搖國本。
玄燁震怒。
胤礽請命下江南。一路上,不宣儀仗,不見地方官。行的是微服私訪的舉動,走得是白龍魚服的套路。
當然,白龍既然假裝自己是魚,那麼難免,會被水蛇螃蟹之類的欺負一下。
胤礽頭一次離宮獨自辦事,一心想不聲不響就辦成一樁大事。沒料到開頭還好,結尾時被地方勢力盯上了。只得帶著弟弟一起跑,簡直是落荒而逃了。
這就是這兄弟倆搭船的前情了。別看他們出場多麼逍遙,其實跑的像兔子一樣快,後面還有野犬追著呢。
…………
如今上了船,情況當然好些。
胤礽被弟弟拽了袖子,低頭看去,第一眼還沒看出不對來——這個弟弟自從被皇阿瑪訓斥了“喜怒不定”之後,時刻扳著小臉,隻眼睛靈活,還像個孩子。大家也熟悉了這一副面癱樣子。
第二眼看上去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