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節,大清女醫,二月花,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概凡天下的皇帝。頭腦清楚一些的,大多能認識到先有了國家,才有了自己九五之尊至高無上。國家如果大亂了。他自己絕對也得不了好。所以會在某種程度上“善於納諫”,“看重民意”。臣子的想法能夠上達。這也是一種程度上的權力制衡了。
只可惜頭腦清楚的皇帝有限。遇到那種不理朝政,天天把國庫裡的武器金銀送給自家男寵,為了男寵摧毀整個國家政治體系。誰敢進言說遠離男寵就殺了誰。殺了上百高階官員之後,把男寵提拔成全國軍事統帥——遇到這樣的皇帝,你能如何?
作死的節奏。作的卻不是他一人的死。皇帝這個位置的特殊在於,他不想好好過日子,大家就都得去陪葬!
前仆後繼的儒生,前仆後繼的血染陛階,只求其中或者有一個人的血能夠喚起君王的良知——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用你當官做什麼?怎能不挺身而出!
後人說,御史愛死諫,邀名而已。若有其他法子,誰願意去死。“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難道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活著能夠吃香喝辣麼?
後人說,前代儒生張口閉口“天命讖緯”。可是,就是天崩地裂也勸不回的君王,鼎足折,覆公餗,那君王怕的想死,可就是不做好皇上——別說什麼分辨不出手下是“賢臣”“小人”,自從你做了皇上,國庫收入增加還是減少,路上人民富裕還是貧窮,人口繁茂還是蕭條,怎麼可能不知道!
不信“天命”,還能信什麼……
推翻了他麼?自古至今,武王才出了幾個?昏君倒是輩出。
期待著從天而降個唐宗宋祖盛世錦繡,不如去想想如何增加自己的話語權。一代一代的臣子想著加強臣許可權制君權。如同拉鋸一樣寸土必爭。究竟是在就事論事。
這錯的,大約是制度了。
“受命於天,既受永昌”的制度。子子孫孫傳下去,難道代代是賢人?在明君時,君王尚且能自控,可納諫。在昏君時,就只有大臣依靠“觸柱”,“臥路”這樣的手段,期待著勸諫君王。古來多少死諫。有效果的不算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