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73章 慈善拍賣,宦海龍騰,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確保華共中央在黔北遵義建立新戰略根據地,確保主力部隊在遵義休整和遵義會議的安全,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追擊向北逃竄之敵,奪取婁山關,以防禦川南敵軍向遵義進犯。1月9曰,紅軍從婁山關南發起總攻,大獲全勝。2月25曰凌晨,彭、楊率領紅三軍團再度向婁山關挺進,擊敗敵軍2個師,取得長征以來首次大捷。戰事結束後,毛、周、朱等登上婁山關,[***]依《憶秦娥》詞牌填《婁山關》一闋,以紀念勝利:“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949年後,[***]詩詞亦成為畫家創作題材的選項之一。[***]詩詞別具個人風格,紀事詠物,抒懷言志,在革命豪情外別有一番浪漫色彩,著實為畫家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如傅抱石、陸儼少等在這項題材上俱有出色的作品面世。李可染在[***]詩詞作品的影象化演繹上,將革命與浪漫、傳統與創新融合,取得了可觀的成果。
“文革”前,廣為流傳的[***]詩詞作品約36首,如何採納入畫則按畫家各自理解與發揮而作選擇。從傳世公開畫作所見,李可染先生據此特定題材入畫的作品最早約出現於1959年,其餘集中在1962年至1965年間,取材包括《沁園春.雪》《菩薩蠻.大柏地》《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婁山關詞意圖》的創作手法乃李可染先生慣常採用,就是取同一題材,採基本構圖,反覆再寫,一本、兩本、三本,甚至如取自《沁園春.長沙》的《萬山紅遍》多達7本!畫面類近,技法如一,變化卻在區域性細節的鋪排及重新組合中,似是冶煉的過程般,每寫一幅並非自我抄襲而是重新創作,故每幅作品都是同中見異。這也是李可染先生刻苦勤奮個姓的流露。
李可染先生創作的婁山關題材作品,目前所知有三或四本。從作品構圖運用的互相對比下,可察覺畫家筆下的“婁山關”與“長征”構圖十分接近,甚至同稿題目互換,這是稀見且有趣的現象。其實,從《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這兩首詩詞的內容及畫家擷取入畫的句子來作分析,自不難理解上述現象。
婁山關戰役乃長征途中在貴州取得的一場重要勝利,也是整個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組成部分。[***]的《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寫於同年,差距僅數月而已。《七律.長征》中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與《憶秦娥.婁山關》中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相對照,具時空不一卻情境相同之慨。畫家在細嚼兩作時也許感悟領略其共通點,遂以相若構圖處理之,可謂具異曲同工之妙!
李可染先生1959年創作的《長征》,上題“試畫初稿”,“婁山關”構圖既與《長征》相類。《長征》96厘米高,145厘米寬,乃橫幅。由於畫面空間不一,畫中景物以橫向展現。紅軍隊伍循兩山聳峙的狹道穿插,行軍方向明顯從左方往右橫越畫面。遠處重山疊積,狀若鋸齒、犬牙,連互交錯,見前路險阻直如萬水千山有待克服。右前方山頭有數人立於其頂,似俯覽全域性,排程軍旅,佇立最前者應為紅軍主帥。
1964年,李可染筆下的“婁山關”面世,其中寫於秋季的一幀亦是橫幅,與1959年《長征》最為接近。本幅《婁山關詞意圖》完成於同年,未能確知孰先孰後。畫幅由橫改直,圖中佈局從橫展推作縱深。紅軍由下而上行軍隊型略呈倒“之”字走向。領導人所佇立的山頭也移至畫面中央,主角的焦點益見明顯。隨著畫面闊度收窄,兩側山巒距離縮近,穿越其間的川黔公路更形險隘,無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