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地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9頁,大國小鮮[科舉],少地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同僚的角度來看,確實兒女情長,但作為老丈人,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尊重自己,還是頗受用。
秦放鶴跟著笑了一場,略說兩句話,便取了醒酒湯漱口,這才家去。
十一月初九,來自暹羅國的使者團率先進入望燕臺,正式拉開了萬國來朝的序幕。
第117章 【捉蟲】使團進京(一)
無論經濟文化還是政治,現階段的大祿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強國,故而此時的對外交涉也跟後世的援建、一帶一路截然不同,大部分國家,尤其是周邊小國,基本都是來打秋風的。
此現狀由來已久,導致上到文武百官,下到坊間百姓,對外時都有種本能地俯視:一群窮親戚罷了。
這也是為什麼前番天元帝不過在朝上漏了點口風,一干儒生就如驚弓之鳥,因為此時除了大祿朝,周邊國家真就窮!窮且落後,且動盪。
便如緊隨暹羅入京的高麗,過去百十年間一直處於動亂之中,先是反覆內鬥篡權,後有數次契丹來犯,難為他們還能苟延殘喘。
不過這也直接孕育了高麗的牆頭草屬性:契丹來犯,先打,打不過就乾脆自認藩國,休養生息。看實在忍不下去了,就轉頭再找個爹認,比如說鄰近的強國大祿。
民間往來不提,上回高麗官方來使還是七年前,使者倒是沒換,乃是上任高麗王的親弟弟,如今的高麗王叔兼佐政大臣王芝,同行的除現任高麗王的一位王子外,也不乏王公貴族後裔,可見此番誠意。
說起王芝這個名字,倒還有些來歷。
七年前高麗來朝時,風頭最盛的朝臣就是傅芝,年輕、漂亮、有才學,且不說真心還是作態,瘋狂痴迷中原文化的「王芝」瞬間折服,隔天就給自己改名了。
據說傅芝知道後很是不痛快,相當膈應。
奈何人家理由很充分,「芝」字又非他個人專屬,只好捏鼻子認了。
然後……這次還是他接待。
董春提議的。
天元帝雖勤政,終究精力有限,許多事都是內閣先擬章程上報,天元帝看了,覺得沒問題,就批紅。
考慮到這次來的外國使團數量和規模空前,單靠現有的禮部、鴻臚寺接待班子恐不夠使,內閣就臨時從其他幾個衙門和國子監的翻譯科調了一批人手過來,傅芝便在其中。
在一干能夠獨當一面的成熟朝臣中,傅芝年青漂亮,且又聲名在外,個人更精通契丹語和高麗語兩門外語,也跟著做過類似接待的活兒,就很拿得出手。
故而董春一提,天元帝就準了。
如今傅芝臨時升官,手底下管著一批國子監翻譯科的學生,專門負責外國使團抵京後的初次對接和兩邊傳話。
對這樣的安排,尤其得知是董春安排的之後,傅芝的心情不可謂不複雜,還特意悄悄去找了師父柳文韜,惟恐董春藏著什麼陰招兒。
柳文韜倒是頗有些感慨,「旁的也就罷了,論及用人,我確實不及董閣老多些……」
說是董春為了回報自己當初促成秦放鶴的六元之名也好,說是真正貫徹了「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也罷,只要是這個人適合這個位置,除非血海深仇,董春還真就敢用,不避諱。
今年的使團來訪,意義非同尋常,自然也容易立功,換做旁人,眼見人手不足,早巴不得提拔自家人了。沒見就連首輔盧芳枝盧閣老,也趁著兒子入京述職的機會,給他扒拉了個缺麼!
傅芝聽罷,久久不語,然後就專心致志幹活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