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地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7頁,大國小鮮[科舉],少地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董門就這麼幾個核心人員,不可能都在中央扎堆兒,除非極限一換一,不然那位二師兄,只怕就要一直在外打轉了。
沒見莊隱的弟子胡立宗被派去南下巡堤,閣老的長子也是五七年沒回家了嗎?
那邊董春帶著御賜玳瑁小眼鏡細細看完,沉吟片刻, 「旁的倒也罷了,只是瞧你的意思,似乎十分篤定那幾國礦藏豐饒。」
這小子做的計策不算多麼高明,甚至可以說卑鄙,一般要面子的大臣決計不肯往這邊想。所幸很實用,且藉助年末萬國來朝的時機,非常容易推行。
計劃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如高麗、倭國等口口聲聲仰慕中原文明的,此番就不單獨賜書了,而是派一批儒生過去傳道授業,或者說洗腦。
若果然能策反一批高層,兵不血刃,自然是上上之策。
但想來也沒那麼順利,所以與儒生們一同前往的,必然還要有衛隊隨行。
爾等地方醫學、農學也都落後,這些人才,一併派過去一些!
但實在太珍貴了,我朝乃忍痛割愛,少不得隨行護衛。
只要他們同意,當然,理由充分,想必也不會不同意。
不同意就什麼都別要了。
而有一就有二,只要開了頭,這次駐紮一百人,下次就能二百人,三百人……既然這麼多人過去,我們也不白吃白喝,按時派船隊過去補給、輪換也很正常吧?
來都來了,我們順便帶點□□珍貴特產,開個國家對外貿易,減少中間商賺差價,你們肯定也特別歡迎吧?
或許他們一開始不習慣,但不要緊,溫水煮蛙,一回生二回熟,多來往幾趟,也就習以為常。
只要習慣了,那裡就可以慢慢發展成大祿朝的海外基地……
先不說那麼遠,頭一批派過去的使者和護衛隊中能安插的人手就太多了,勘察礦藏的熟練礦工、算學生、醫官、農科等人才,借著幫助他國開墾農桑的由頭,深入勘察,看到底什麼地方有甚麼礦藏,甚麼藥材,需要如何開採,大致回報率多少。
此為其一。
其二,也有不少國家不會同意大祿官方人員進入,那麼就不強求。
但大家總要開啟國門做買賣吧?
招攬一批民間船隊,暗中給予他們極大的便利和榮耀,同樣派出專業間諜,或隨行買賣,或乾脆在外生根發芽,以作內應……
如此循序漸進,明暗應和,既能調動主戰派的積極性,又能一點點扭轉反對派的心理,降低他們的牴觸,大可一試。
但董春百思不得其解的只有一件,就是秦放鶴自始至終,好像都對這些國家的情況非常瞭解,也很篤定只要打了,就一定能夠物超所值。
按常理,他出身鄉野,父親只是一個鬱鬱不得志的窮秀才,自己考得心灰意冷不說,給兒子都起名叫放鶴,可見也非什麼胸有丘壑野心勃勃之輩。
那小小清河府資源有限,徒兒汪扶風也不可能教給他這些,即便入太學、入翰林,接觸到的,也只是皮毛而已……
所以,他究竟是如何得知?
舉國興兵非同兒戲,稍有差池便是數十萬將士之存亡,朝廷威信乃至家國顏面,增減與否只在一念之間。
此事不弄明白,就代表其中多有秦放鶴胡亂揣測之處,不足為信,董春斷然不會允許這份摺子面聖。
不是全天下只有自己這一顆腦袋瓜子,秦放鶴打從一開始就沒指望能虎軀一震,上至皇帝,下到黎民全體拜服,所以也想好了怎麼解釋。
他出這種損招,固然有私心,但若真能施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