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地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4頁,大國小鮮[科舉],少地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要做的,只是種下一粒種子,見好就收。
君臣二人都點到即止,絲毫沒有磕絆,流暢地轉移到下個話題,簡直比水過更無痕。
因到年底,各處事多,又要準備來年的會試、殿試,各部各衙門都忙得厲害,內閣尤甚。
「你年輕些,」天元帝說,「下月輪值,多擔待些,他們畢竟有了年紀……」
冬天麼,老年人本就難熬,如今諸事繁瑣,天元帝也是真怕再給內閣累倒幾個。
「是。」秦放鶴沒有推辭,「陛下信任,臣沒什麼好說的,自當盡力。」
天元帝嗯了聲。
還是年富力強的臣子好使啊,不怕累!
胡霖叫人上茶,秦放鶴跟著吃了,見天元帝心情不錯,便試探著說:「陛下,非臣推諉,只是人力畢竟有盡時,縱然臣竭盡全力,也只一人而已……」
他倒是想拉著內閣一起幹,可都是一群老頭子!心有餘,力不足啊!
聽他話裡有話,天元帝頭也不抬,一擺手,「講。」
「是,」秦放鶴笑道,「也是陛下方才說起會試,臣想著,自來不進翰林,不入內閣,眾翰林便如幼苗,能不能長直溜了?能長多高?長多粗?不試一試,練一練手,怎好知曉?」
天元帝給他的說法逗樂了,「這還不是推諉?」
秦放鶴跟著笑,「就算臣偷懶吧,可人才難求哇。陛下,便是天縱奇才,也需多多歷練,方能窺見端倪。若是好的,少不得提前培養,來日也好接續,又能減輕內閣負擔;若不成器,也好提前安排去處,免得尸位素餐……」
簡而言之,就是要提起翰林院,與內閣分庭抗禮。
若秦放鶴此時還在翰林院,說這話就是以權謀私,但他現在就是閣員,說這話便是主動讓權,大公無私。
天元帝沒說話,卻也沒反對,顯然正在心中權衡。
其實天元帝很喜歡用年輕人,熱血、直白、冒失,好用,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點早在秦放鶴、隋青竹等人還在翰林院時便初見端倪。
而他們那批人在時,也確實曾短暫出現過類似秦放鶴口中描述的與內閣齊頭並進的架勢。
但人才好像都喜歡扎堆兒出現,他們這些人陸續離開後,翰林院短時間內再沒能同時出現這麼多這麼拔尖兒的,兼之沒有強硬的靠山、本人主動性不夠,綜合之下,就立刻又被內閣輕易壓下去了。
內閣自然有內閣的優勢,經驗豐富,老謀深算,人脈寬廣;
但翰林院也有翰林院的好處,初入朝堂的官員們熱血未冷,夠激情,夠簡單,夠直白……
前者覺得後者乳臭未乾,難當大任;後者未免也會覺得前者垂垂老矣,迂腐不堪,為冢中枯骨。
一方為矛,一方為盾,恰好相互制衡。
秦放鶴此時提這種建議,有風險,但也很光明正大。
他能猜到天元帝在想什麼,無非是不是在公報私仇。
內閣的權力分出去,誰獲益更大?
很簡單,翰林院。
那麼現在翰林院內有董門的誰嗎?或是宋氏、孔氏的人嗎?
有,不多,也不太可能因為此事扶搖直上。
所以秦放鶴提議分權的最大目的,就不會是為己方謀私。
既然如此,那麼分權之後,損失最大的又是誰?
更簡單,內閣。
再往深處細緻說,胡靖。
第264章 風浪(三)
天元帝同意與否暫且不論,首先,這裡面有坑,一個董春生前很早就挖好的坑,久到秦放鶴都懷疑老爺子是不是故意的。
董春在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