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地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2頁,大國小鮮[科舉],少地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可太好奇了!
「好!」秦放鶴也不賣關子,取了一張圖紙來鋪開,用粗針固定在大屏風上,「這個,我曾於某本古籍殘卷中受到啟發……」
話音未落,以金暉為首的眾人就紛紛眯起眼睛,滿臉寫著不信。
嘖嘖,好生熟悉的藉口!
秦放鶴:「……」
這群牲口!
倒是那兩位匠人心無旁騖,瞬間被圖紙吸引了全部心神,「秦侍郎,這是新式轟天雷麼?」
「不不不,」剛說完,另一個匠人便道,「沒有引線,不是轟天雷。可又有火石、炸藥,難不成,還能自己打火?」
專家就是專家,一個照面就看出關鍵所在,秦放鶴笑道:「雖不全中,亦不遠矣!」
當下火器仍處於初步發展時期,種類少、威力小、限制多。而戰場上應用最多的,就是匠人們口中說的轟天雷,可以視為初級火炮。
但火炮這種武器,最適合大規模廝殺,丟入密集敵陣中,殺傷力才能發揮到最大。
然而騎兵,尤其是蒙古騎兵恰恰不具備這些特點。
無論馬還是人,大多身形矮小,機動靈活,且多分散作戰,轟天雷發出去之後,但凡對手眼睛尖,提前就避開了,打個寂寞。
所以秦放鶴一直都在想,有沒有什麼不侷限於射程、遠端被動觸發,且成本低廉,殺傷力又比較可觀的高價效比產品。
這麼多條件一疊加,答案呼之欲出:
地雷!
論玩火藥,毋庸置疑,中國人是祖宗,煙花爆竹那只是路走偏了。
而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真正意義上的地雷,就是明代名將戚繼光發明的。
內建火藥、火石,是的,還是可觸髮式的。
高程來了興致,湊過去眯著眼睛看了許久,提出疑問,「這個好是好,但這個火藥量,炸不死多少人吧?」
秦放鶴覺得他已經有點近視了,琢磨著得什麼時候幫忙弄一副小眼鏡兒。
「其實戰場上真正一個照面就當場斃命的很少,訓練有素計程車卒大多幾人一組,是為戰場小陣,分擔攻擊、護衛和補刀的角色。更多的還是血流不止和戰後傷勢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失血過多或感染而亡。」
尤其長期作戰,因病餓而死造成的減員超乎人的想像。
「何為感染?」高程打破砂鍋問到底。
「簡單來說就是傷口惡化,譬如紅腫化膿,肌肉腐爛,引發高燒和其他本不該有的病症。」秦放鶴儘量用當下的語言解釋。
一旦高燒,基本就死定了。
「不錯。」歐陽青是真正上過戰場的,聽了這話十分贊同,又嘆息,「同袍一場,不是我們不想救,實在是……唉!」
一場仗打完,有個兄弟斷了胳膊,有的沒了腿,若在太平盛世,找個名醫及時割了也就是了。
可戰場上缺吃少穿,又那麼髒,怎麼救?
金暉饒有興致地說:「你這個什麼雷裡塞滿了尖銳的碎片,以火藥爆炸之力將它們射飛出去,就好比鋪天蓋地的暗器,自下而上,叫敵軍措手不及,無法抵擋。且蒙古馬矮小,照你寫的炸飛後的尺寸,說不得就能打到他們的腿腳,甚至是腰腹。而大部分蒙古人多穿皮甲,根本擋不住飛濺的暗器……」
飛在天上的轟天雷需要瞄準,敵人可以躲,戰馬習慣後甚至不會害怕。那麼埋在地底下的呢?
怎麼躲?
就算騎兵有盾牌、頭盔,都是保護自上而下的攻擊,誰會想到攻擊自下而上呢?
只要馬腿受傷,那匹馬就廢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