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2章 尋思,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他的反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天理張之為三綱,紀之為五常,亙古亙今不可易,千萬年磨滅不得。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汝言‘心即理也’,私心如何成就天理?一派胡言爾。”
高遜志還是死死地咬著三綱五常這個標準答桉不放,這也是朱熹在鵝湖之會反駁陸九淵的思路,最起碼,在高遜志看來這個答桉是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畢竟鵝湖之會陸九淵雖然稍占上風,但朱熹也沒輸。
總不能張宇初拿出來的心學,比陸九淵還強吧?
根據他對張宇初的瞭解,對方雖然號稱“道門碩儒”,但並沒有這個水平。
張宇初見了高遜志的回答,心中卻愈發篤定。
姜星火說的是對的。
客觀唯心主義是無法對抗主觀唯心主義的。
只要俺尋思這是對的,那這就是對的,你說別的都沒用,我不聽。
張宇初微微一笑,說道:
“朱子有言:人人心中有一太極,所謂太極者,萬物之理也。”
“我覺得,朱子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萬物之理,是存在於人的心中,那麼什麼是‘心’呢?”
“《孟子》雲: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我覺得,心已是本體,本體之外豈復有本體?心之體性,虛靈不昧,無有限量。理具而事應,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皆在心頭。”
“所以,按照朱子的說法,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故大凡理只在人心中,不在心外。”
“人心,萬事之主也,心雖虛,都是實理,心雖是一物,卻虛,都能包含萬理。”
朱熹說沒說過這些話?當然說過,這都是在《朱子語類》裡明擺著的。
朱熹還明確地說過“人之所以位天地之中,而為萬物之靈者,心而已矣!然心之為體,不可以聞得見,不可以思慮求,謂之有物,則不得於言,謂之無物,則日用之間,無適而非是也萬物有心而其中必虛。只這些虛處便包藏許多道理,彌綸天地,賅括古今,推廣得來,蓋天蓋地,莫不由此,此所以為人心之妙歟”。
但是,這些是朱熹心性論裡,為了讓三綱五常限制人心,所以才這麼提的,張宇初這是再明顯不過的斷章取義、移花接木。
可憐朱熹拿著針線縫合了一輩子,自己縫出來的布反倒做了他人嫁衣。
張宇初一口一句“我覺得”,給高遜志弄得有些氣悶,不過截止到目前,局面還沒有脫離高遜志的掌控,畢竟張宇初還沒拿出什麼超時代的東西,依舊是朱熹和陸九淵的舊版本武器。
既然是舊版本,那肯定早就研究出了破解之法。
“《朱子語類》豈是這般理解?朱子所言種種,講的是格物是以人心去格萬物之理,格心之理重在格心中人慾之理,人慾之理明白了,人心也就透徹豁然了,繼而人心中善才能顯現出來,居敬持志在於使人心不胡思亂想、使人身不亂動胡來,用居敬來存養本心,讓人保持敬畏之心,究其根本,還是以格心來滅人慾,滅人慾為的是存天理,天理體現在人倫上,便是三綱五常。”
這裡就是說,人心中正是存在著種種不符合天理規定的人慾,才會慫恿人變壞,從性善變為性惡,致使整個社會的道德都出現危機。在理學看來,想要阻止這種情況的出現,就要從兩方面著手,其一是強調“三綱五常”的規範性,用這些基於宗法制的社會規則來約束人慾,其二是要求儒生格心,也就是所謂“君子慎獨”,用道德層面的自覺和自律,來節制內心的人慾。
從根本上來說,格物是格心的手段,格心是格物的目的,朱熹強調人心,本質上是為了“滅人慾”,而非張宇初口中所說的突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