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3章 改革科舉制度,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罷了……你要怎麼改造科舉?”

道衍合十道:“首先是儒學理念,老衲與張真人不方便直接插手,陛下應命解縉、楊士奇、金幼孜等飽讀詩書之儒者,重新編撰朝廷用於科舉考試的相關注解,以弘揚聖人學問.當然,這裡面需要加入荀子的思維,並且保證比例不低於五分之一,畢竟,荀子是五聖之一。”

其實道衍的這個邏輯,就有點不講道理的。

憑啥五聖之一就要思維佔考試內容的五分之一?那其他四聖,說白了除了孟子,人家顏子、子思、曾子,這三聖佔的分量加起來還遠不到孟子的一半呢。

不過,五分之一這條紅線,顯然是道衍在認真地思量過後,得出的結果。

因為五分之一,是一個足以保證擾動猶如一灘腥臭噁心的死水池的程朱理學的比例,而且這個比例好就好在,既不是完全取代,也沒有造成極為重大的威脅,屬於那種泡腳的時候微微燙你又得忍的溫度。

“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則選取各地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以他們為中流砥柱,在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社學等等層級的學校,傳播先秦儒家精髓,以荀子的‘聖王’思維教化萬民,使得天下百姓敬陛下若神明。”道衍轉動手中念珠,緩緩說道。

翻譯翻譯,什麼叫“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什麼叫“傳播先秦儒家精髓”?

這話,朱棣就愛聽。

道衍最後說道:“除此之外,老衲希望陛下允准,可以廢除一些禁止儒生髮表異議的言論。譬如程朱理學,不應該作為學術的唯一標準。”

道衍說的是“廢除一些禁止儒生髮表異議的言論”,那麼明代禁止儒生髮表異議嗎?

禁止,又不禁止。

這裡的不禁止,是不禁止民間的異議言論;而這裡的禁止,則是禁止官辦學校的儒生,發表任何對學術以及朝廷政策的異議言論。

明朝的教育體系分中央、地方兩級,中央官學即國子監,地方上有府學、州學、縣學,村裡有社學。

明朝每年每一屆招入全國各地的府、州、縣的學生一般有三萬人到四萬人,他們一律稱“廩膳生”,所謂的廩膳生,也就是公家供應六鬥米伙食的學生。

而作為縣學的補充,朱元章又令天下建立社學,也就是後世概念上的鄉村小學和社群小學.這個不是朱元章的首創,只能說是恢復,社學制度是從元朝繼承來的。

元制五十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施引教化,農閒時令十五歲以下農家子弟入學,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並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

朱元章則給社學的教育內容增加了御製大誥(朱元章語錄)、明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簡單的經史歷算之類。

當然了,老朱不是大善人,對於除了社學以外的學生,他的六鬥米不是白拿的。

朱元章同時規定,在各級正規官辦學校,上到國子監,下到縣學,不許不穿校服、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夜裡喝酒、不許結社(包括文社、詩會)、不許議論學校食堂飯菜好不好吃、不許對人對事批評、不許對國家的大政方針說三道四。

在後世,你違反了校規最多是勸退或者通報批評之類的,但在明朝,你違反了老朱的校規,那後果可就有一點點嚴重了。

懲罰辦法包括但不侷限於充軍、吏役、枷鐐終身、餓死、自諡及梟首示眾等.

朱棣自然是知道這些的,因此朱棣問道:“哦?那這樣做,就不擔心反而激起更大的輿論風波嗎?畢竟,這個口子一開,以後恐怕就不好收場了。”

道衍微微點頭:“世間萬物皆有兩面性,有利於人的,便會有害於己;有害於己的,亦會有利於人……老衲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極品閒人

刺刀特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