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3章 能歌善舞,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73章 能歌善舞【求月票!】
“好好好!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我大明怎可能無這般血性男兒?”
朱棣昂然睥睨,儼然是心中有所觸動。
大明養士三百年,在家國危難之際,終究是有人肯站出來,不做那“頭皮太癢”的亡國之奴的。
十萬人慨然赴死,如何稱不上一句闔城忠義?
這“十七朝”人物裡,就沒有他朱棣的一份嗎?
雖不能見,與有榮焉。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英雄也。”姜星火亦是感嘆。
正是有了這些硬骨頭,有了這些嵴梁的存在,方才有了第二次驅逐韃虜。
若是人人都如錢謙益、孫之獬那般得了“軟骨病”一般卑躬屈膝,又何談巨龍重新飛騰呢?
人的骨子裡,總該是有幾分骨氣,有幾分自傲的。
否則的話,豈不是真成了西洋史學家宣傳的,沒有他們這些優秀者的“幫忙”,其他國家不可能進入“文明”?
在姜星火看來,純屬狗屁!
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質變,不過是量變積累到90-100時,需要有力量推一把,按下那個質變的按鈕,這與哪個國家有什麼關聯呢?
不過是勝者成為王侯后,書寫下來粉飾自己的言論罷了。
如果非要說有關聯,那也是船小好調頭。
或者說,同樣是文明質變,在體量跨過了一個相對門檻後,反而是體量越小的國家,越容易把這100點積累滿。
而體量越大的老大帝國,反而不容易積累滿。
所以,在工業時代鶯歌藍能起飛,其中有一部分因素,不是因為本身的文明程度高,也不是那裡的人們有何特異之處,而是因為農業剩餘能供養起手工業分離、發展的基數低。
而同樣,為什麼南宋和元朝,只在江南發展出了分離後的手工業?
還不是因為其他地方連吃飽飯都費勁,根本沒有那個條件,把手工業從日常的製造與生活中分離出來嘛。
朱棣扼腕嘆息:“可惜朕不能如姜先生一般於歷史長河之中穿梭,否則的話,親眼見一見這位閻典吏,與之對飲,方不負胸中意氣!”
“可惜如此人才,竟然只是一個區區典吏,朕若是.”
朱棣本想說,問姜星火這閻典吏籍貫,留一道詔書於子孫後代帝王,將其重用,可這個念頭甫一浮現出來,朱棣便知道,自己有些上頭了。
二百年的歷史程序,現在只需要稍加撥動,以後就不知道會演變成什麼樣子,怎麼可能還做得數?
更何況,若是一代代傳下去,被人知曉了,只要叫這個名字就能得功名富貴,那個地方豈不是要多出很多個“閻應元”來?
所以,朱棣啞然失笑,搖了搖頭。
思緒迴轉,想起東林黨、想起流寇、想起女真人朱棣不由地由衷感嘆了一聲。
“崇禎,朕的這位子孫,難啊!”
朱棣看向了姜星火,問道:“可是既然北京不可守,為何不南遷呢?朕固然有意遷都北京,可也絕不會規定後世兒孫,到了國祚存亡之際,還不能南遷吧。”
這便是朱棣自從內閣一事後,曉得了自己的許多決定,都有可能給子孫後代造成惡果,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意味了。
姜星火反問道:“那陛下還記得,當日畫船之上,我所預測的未來裡,于謙說過的那句話嗎?”
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眸,思緒回到了那日。
幾息後,朱棣用疑問的語氣說道:“南遷者,皆可斬?”
“不錯!”
朱棣再回想起了昂著小臉的那個倔強小孩,不由地有些唏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